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三門峽庫區問題”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如今,我們能看到那時媒體關注留下的“記憶”幾乎都是以《內參》的方式出現的。國內的 主流媒體《人民日報》、《新華社》、《經濟日報》、《工人日報》、《農民日報》幾乎都針對三門峽庫區的問題發過《內參》。
那時,媒體對“庫區問題”還處於一個觀察、瞭解、認識階段,對其中的是是非非知之甚少,隨著觀察、瞭解的深入,當發現庫區那些令他們目瞪口呆的問題的確存 在時,記者們竟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某報一位記者講述他當初的驚訝和憤怒時說:“真不敢相信,移民的日子水深火熱,管移民的官員竟敢拿移民的救命錢去投資, 去借給私人,去任意揮霍。移民無地可種,官員們卻把安置移民的‘富餘土地’拿去出租牟利!”
驚訝和憤怒之餘,辦報的“政治家”們和新聞紀律極強的記者們並沒有也不敢把“問題”捅出去,他們以一種審慎的態度思考著庫區的問題——畢竟是建國之初敬愛 的領袖們在沒有經驗、沒有資金、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犯的一個低階錯誤,沒有他們弄出的這麼一檔子遺留問題,庫區的官員們就是想亂搞也沒有機會,如今,他們的 “問題”再多,他們再怎麼對不起移民,但畢竟是“家醜”,家醜不可外揚,怎麼好把因國家領導人之錯而導致的官員“問題”都披露出去,讓那些亡我之心不死的 高鼻樑、藍眼睛、黃頭髮們貽笑大方?
媒體及其記者都不約而同地想透過某種渠道既妥善解決這些“問題”,給移民一個公道,又使那些有“問題”的官員從中受到應受的教訓和處罰,於是,發《內參》 成了數家報刊的共同選擇。
各家媒體所發《內參》報送的級別都很高——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管水利的國務院副總理、水利部長、陝西省委書記、省長成了媒體的主要報送物件。
《內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並干預著三門峽庫區的一些問題。時任國務委員陳俊生、時任中紀委副書記陳作霖和王德瑛及陝西省省長程安東等領導,曾先後分別對媒 體的一些《內參》作過批示,隨後,部分《內參》層層批轉——問題也開始出在層層批轉上——一份內參批轉給了水利部,水利部又批轉給了移民部門的主管上級陝 西省水利廳。1996年4月,省水利廳便派該廳監察室幹部李世京和該廳所轄省移民辦一位副主任(系被舉報人)兩人組成的調查組,到渭南進行“內部調查”。
這次“內部調查”的結果可想而知。
記者曾在電話中同《工人日報》記者丁國元談起過此事,他說:內參太溫柔,內參面太窄,知道的人太少,一旦領導的批示被“擺平”,內參便毫無價值。而將文章 登報則不同,滿天下的人都知道並都盯著這件事,誰還敢打馬虎眼?
丁國元的指導思想導致了他後來被陝西方面指責為“不負責任”的行為。1996年12月18日,在他編輯的版面上,《工人日報》以“移民資金不能亂用”公開 報道了庫區的問題。這則以“來信”和“記者調查附記”形式出現的報道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和媒體的跟進,轉載此文和評論庫區問題的文章相繼出現在各省和中央 媒體。
為了“維護形象”,渭南市官方很快對《工人日報》的報道進行了全面反擊。
如今,開啟渭南、陝西的檔案,只需讀讀檔案中的一些標題,便可以從那些鋪天蓋地而來的指責和近似於“判詞”的辯解中聞到當年瀰漫其中的濃濃“硝煙”—— 《工人日報》的這種做法是違反新聞紀律的;《工人日報》的做法是不負責任的;反映信不實且與事實有本質上的出入;調查附記嚴重失實……
在“反映信和調查附記在庫區造成嚴重後果”一部分裡,渭南官方的說法更加嚇人:《工人日報》的報道會引起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