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中秀才,1889年21歲中舉人,翌年赴京會試告捷,兩年後補殿試進士及第,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授翰林院編修。此時蔡元培才26歲,可謂春風得意,青雲直上了。
其實蔡元培天生是一個不喜守舊的人。比如他作八股時,就不是老老實實恪守八股老套,而是喜用古書通假字調換常字,並用古書中奇特的句法變換常格,這種別出心裁的不同凡俗的怪八股自然令那些老八股們幾乎看不懂。不懂自然要裝懂,又以不懂者必定古也的定理,主考官便判定蔡元培的八股文“古藻博雅”,殊不知不守本分的作者是在玩“文字遊戲”。平淡無聊的翰林院生活,對他來說簡直是一種折磨。甲午戰爭以後國勢日衰、救亡新議紛起之時,他為當時維新派宣傳的西方新學所吸引。戊戌政變失敗後,他深感清廷政治改革無望,便斷然決定託疾請假,決絕仕途,離京南下從事教育,以後更趨向新學,與時俱進。
蔡元培一生的主要活動不外乎教育,偶涉政治,也沒有離開文化教育機關。他一生參加活動很多,但幾乎每一件均具有開創性的意義。1898年他出任紹郡中西學堂總監督,鼓吹進化論,提倡民權和男女平等,為時議所不容,辭職而去。1901年秋,他任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以新法教育學生,不因襲陳規,勇於革新,培養出邵力子、黃炎培、謝無量、洪允祥、李叔同、王世激、胡仁源、項驤、貝壽同等高材生。1902年春蔡元培創中國教育會任會長,年底,組成愛國學社任總理,傾向革命,鼓吹並踐行暗殺主義,試製炸藥。1904年秋,他發起、組織革命團體光復會,任會長。1907年6月,他遠赴德國留學,以41歲的老學生身份,到德國半工半讀,次年入萊比錫大學,攻讀哲學、文學、人類學等科目,對美學、倫理學產生了濃厚興趣。辛亥革命爆發,他奉孫中山之召回國,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總長,倡導發展國民教育、實利教育、公民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育,以“養成共和健全之人格”為教育宗旨,主持改定學制,修訂課程,在小學廢止讀經、主張初小男女合校,主持、制定並頒佈了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壬子癸丑學制”,等等。 。 想看書來
2。獨開一代風氣之先(2)
1912年7月,僅當了半年多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因不滿袁世凱的專權,便與宋教仁等一同退出內閣,不久去歐洲遊學,在德國萊比錫大學聽課並進行學術研究。
1916年6月,袁世凱謀帝制失敗而死,國事漸平。此時北大校長鬍仁源請求辭職。北大教授馬敘倫和陳介石便向教育部推薦蔡元培任北大校長。1916年9月,教育部長範源濂經黎元洪批准後向蔡元培發出專電邀請。大約同時,國會內的浙江省籍議員也電請蔡元培回國任浙江省長。
1916年11月8日,蔡元培和吳玉章回到上海。在做官與擔任北大校長之間,他選擇了後者。
由於北大當時聲名狼藉,蔡元培到上海後,不少友人勸他莫進北大這個是非窩。馬君武就堅決反對他去北大,說北大太腐敗,進去了若不能整頓,弄不好反壞了自己的名聲。吳稚暉也含糊地表示了反對蔡任北大校長之意,說:“中國事,雲不可辦,則幾無一事可辦;雲可辦,則其亦幾無可辦。”後來蔡元培擬請吳稚暉就北大學監主任一職,以整飭學風,併兼授《語言學概論》,擬請汪精衛主持國文類教科,“以真正之國粹,喚起青年之精神。”但吳、汪二人均不就。有少數老同盟會員支援蔡元培,說既然知道北大腐敗,更應該去整頓,即使失敗也算盡了心意。這時孫中山極力支援蔡元培,認為像蔡元培這樣的老同志,應當去那帝王思想和官僚習氣籠罩下的北京,主持北大這個具有全國性的教育機關,以利傳播革命思想。經過權衡,蔡元培認為可以一試,他當時說:“覺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