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雖聲名狼藉,然改良之策未嘗不可一試,故允為擔任。”
蔡元培之所以就任北大校長,其更深層的用意是實現其教育救國的理想。他就任後在給友人的信中說:“吾人苟切實從教育著手,未嘗不可使吾國轉危為安,而在國外所經營之教育,又似不及在國內之切實。弟之所以遲遲不進京,欲不任大學校長,而卒於任之者,亦以此。”他還以法國拿破崙入侵普魯士時,大學教授費希特多次發表愛國主義的演說,號召國人進行大學教育改革,終於挽救了普魯士並促進了德國的統一一事,來說明高等教育改革對國家民族的意義。蔡元培正是在對北洋軍閥政府失望的情況下,知難而進,抱定整頓和改革北大的宗旨和決心,就任北大校長的。後來他還用“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句話,來表示當時的決心。這一念之間的決定,對北大,對中國高等教育,對中國近現代歷史,意義之大不是一兩句話能夠簡單說明的。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正式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1917年1月4日,蔡元培開始到校辦公。蔡元培的一言一行,讓北大人覺得耳目一新。蔡元培就任這一天,北京大學的校役們照例排隊在校門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禮以示尊敬和歡迎,北大校長當時是由大總統直接任命的特任官(相當於部長級),官高位尊,以往對校役是從不理睬的,不想蔡元培在校役們行禮過後,當即摘下禮帽,規規矩矩地向他們鞠躬還禮。這個行動使歡迎的師生和校役感到驚訝和新鮮。此後,他每天出入校門,校警向他行禮,他都脫帽鞠躬。
1月9日,蔡元培在就職演說中,對學生提出三項要求,即“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明確指出,大學是研究學問、求學的機關,“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要求學生不僅要樹立正大的宗旨,而且必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衡量教員和學生優劣的標準,是依他們學問的好壞有無,而不是看他們地位高低、家庭貧富和來頭大小。這些觀點,都是北大學生前所未聞,也與他們的習慣觀念迥異,使學生倍覺新鮮。
1917年是北大歷史上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也是北大建立20週年,12月17日,北大舉行了歷史上的第一次校慶紀念。這次校慶,與其說是感念過去,毋寧說是慶祝新生。當時文科教授、詞人吳梅曾作一首紀念歌,反映這一特殊時段的歷史意蘊。其歌曰:“域樸樂英材,試語同儕:追想遜清時創立此堂齋,景山麗日開,舊家主第門桯改,春明起講臺,春風盡異材。滄海動風雷,弦誦無妨礙。到如今費多少,桃李栽培;喜此時幸遇先生蔡。從頭細揣算,匆匆歲月,已是廿年來。”
“喜此時幸遇先生蔡”,正反映了北大師生對蔡元培的信任和期望,以及北大人對未來的信心。
蔡元培自1917年進入北大至1927年底脫離北大,共有10年多的時間。這10年是北大歷史上生機勃勃、輝煌燦爛的10年。蔡元培的名字同北京大學緊緊聯絡在一起。他的思想、精神和業績已深深嵌入了北大的歷史,當然還有中國的教育史和現代史。
。 最好的txt下載網
3。不拘一格攬人才
蔡元培入主之前的北大,可以說就像一個得了破傷風的襁褓嬰兒,又正因為年幼,免疫力、抵抗力都很差,得了重病再找不到良醫,那真是命懸一線,岌岌可危。蔡元培就像一位經驗豐富又極有責任心的名醫,經過認真的望聞問切,很快就找到了病根和醫治的辦法。他說:“大約大學之所以不滿人意者,一在學課之凌雜,二在風紀之敗壞。救第一弊在延純粹之學問家,一面教授,一面與學生共同研究,以改造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救第二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