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的。虎娃小時候的路村,精壯男子外出狩獵、女子到後山採摘各種食物,全體族人還會集體搜尋、加工各種有用的東西。村子周邊後來又種植了各種作物,人們還在村子裡養了牲畜和家禽。
白天大人們出去勞作了,老人們除了生火做飯、加工修補各種用具,還照看著全村的孩子。各家雖有自己的房屋,但修建房屋時也是全村人一起出力的,勞作所得的收穫,都歸全族所有,然後統一分配。
除了自己私下裡親手採集材料並加工完成的工具,族人並無太多的私產,更沒有“年老上山”習風俗。其實在那樣的環境中,老人是部族的財富。
經年累月艱辛的勞作,幾乎人人都會留下各種暗疾,又缺醫少藥,普通的傷病往往就是生死考驗,人們的平均壽命很短。能活到六十歲,那必是先天體魄強健之人,而且也足夠幸運。
他們經歷的事情足夠多,更懂得在艱險的情況怎樣生存、在遭遇意外時怎樣更好地保護自己與族人,否則也活不了那麼久。
他們還比其他族人更懂怎樣修建房屋、製造各種工具,熟悉各種野獸的習性,知道怎樣才更容易獵取它們,能分辨山野中的各種植物,知道哪些東西那些的部位有什麼用、又該怎麼加工,甚至還會用簡單的藥物治療常見的傷病。
這樣的長者,每一位都是寶貴的財富,是村寨中受人尊敬的族老。那麼“年老上山”這種習俗是什麼時候、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呢?
太昊為人皇時,中華之國就有“禮敬族老”的而傳統。青帝、炎帝、黃帝這三代天子世系治下至今,中華各部都沒有這種“年老上山”習俗,虎娃所在的巴原同樣沒有。可見它不是必然會出現的,也不是就應該出現的。
但百越之地有此習俗,其他某些偏遠地區可能也有,這又是怎麼回事呢?虎娃站在山頂上,仙家神識籠罩整座山以及山外的村寨,良久後又緩緩收回了目光望向遠處,視線似是穿過了時空,望見了世事演化的長河。
古時部族生存艱難,尤其是遇災荒之年難受飢寒,往往無法養活全部的人口,所得衣食應儘量先給壯勞力以及年幼的孩子,老弱者難存。這是殘酷的事實也是生存所需,並不是什麼習俗。而且原始部族的傳統,只要不是完全活不下去,全體族人都能分到衣食。
但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有一些老弱者已喪失了勞作能力,在災荒時自知不得幸免,又不願拖累族人與後代,便主動離開村寨進入山野自尋歸宿。這是一種自我犧牲,這麼做的人往往也是自知天年將盡。
這樣的事情在漫長的年月中,或多或少肯定發生過,但這就是“年老上山”的習俗由來嗎?恐怕並不是,此習俗可能與此有關,但絕非由此導致。
在通常情況下,沒有誰會願意主動放棄族人與家人,更何況是那些地位很重要、受整個部族尊敬的族老。而且老未必弱,蠻荒部族中的很多老人,年紀很大了都還堅持在勞作,直至天年已盡。
能在那種環境里長壽,都是先天體魄強健或富有生存智慧者,強健的體魄與生存智慧都是可以傳給後人的,他們的子嗣也往往同樣健壯或聰慧,更容易在村寨中形成強大的家族,在大多數情況下足以供養其尊長。
至於在極端情況下才會發生的某些無奈事情,更不足以演變為指導日常生活的準則。那麼這這種“年老上山”習俗,又是怎麼出現的呢?
在很多地方,它最初就源於是私產之爭。這種習俗的形成,並不是因為整個部族缺衣食難以生存,反而恰恰是因為有了富餘的財貨私產。古時很多部族共有的東西,比如工具、田地,漸漸成了私人財產,這也是因為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樣集體勞作。
打造工具、開墾田地,足以養活自己還有富餘,那麼以家庭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