瞞?是因為擔心機密洩露,還是其他什麼不為人知的原因?
李風雲笑容稍斂,眼裡掠過一絲憂色,躊躇未語。
“難道明公對收復安州沒有信心?”陳瑞揶揄道,“明公用兵,一向出敵不意攻敵不備,十拿九穩,此次出塞作戰,明公必能再創奇蹟,否則建昌公(李子雄)豈敢自告奮勇,赤膊上陣?”
“某對收復安州的確有信心。”李風雲停下腳步,看了三人一眼,說道,“但對打贏南北戰爭毫無信心。這場戰爭的勝負直接決定了中土的興衰,聖主和中樞雖然高度重視,甚至將其做為解決內憂外患的‘良方妙藥’,但重視程度遠遠不夠,他們過高估計了自己,過低估計了對手,其結果不言而喻。”
甄寶車、陳瑞和韓曜互相看看,眼神都很複雜。這是老生常談了,自他們認識和追隨李風雲開始,李風雲就向他們“灌輸”南北戰爭即將爆發和中土統一大業將在戰爭後分崩離析的未來趨勢,雖然一直以來李風雲始終把聯盟的生存發展大計與打贏南北戰爭的理想緊密聯絡在一起,但他對未來的悲觀態度也始終沒有改變,相反,還愈來愈強烈,為此他把聯盟的未來放在中土分崩離析後的逐鹿稱霸的高度上。
也就是說,李風雲當前的目標雖然是努力打贏南北戰爭,但他對中土贏得戰爭的勝利沒有信心,這導致他不敢也不願,事實上聯盟內部利益衝突也不可能任其把全部力量投到南北戰爭上,做孤注一擲的賭博,所以他每走一步都預留“後手”,而“後手”說白了就一句話,在最短時間內以最快速度發展壯大,實力至上,只要聯盟有了強大的實力,即便南北戰爭打輸了,也不止於全軍覆沒賠個底朝天,能捲土重來,馬上投身到逐鹿爭霸的歷史洪流中。
李風雲從他們的眼裡看到了“熟悉”的東西。他們相信李風雲,甚至到目前為止都有些盲從,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聯盟內部的凝聚力,但弊端也很大,那就是他們的**性日益削弱,一旦離開李風雲,他們的信心、能力都嚴重不足,這顯然不利於聯盟的發展壯大。聯盟發展壯大需要大量的獨當一面的帥才,而不是衝鋒陷陣的將才,帥才越多實力膨脹的才越快。
“在軍議上,某一直不說兩路大軍會合的事,但自始至終,也沒有人提出質疑,為什麼?”李風雲一邊緩步而行,一邊自問自答,“你們是相信某,認為理所當然要會合;李子雄、韓世諤等人看透了聖主和中樞的心思,知道會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故而一言不發;還有一些人則別有圖謀,甚至居心叵測,巴不得某和李子雄葬身塞外,這樣他們就有機會取而代之,獨霸聯盟,鳩佔鵲巢,這都能理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誰不想王侯將相?某也想當大王,哈哈。”
甄寶車、陳瑞和韓曜卻是臉色難看,不是因為李風雲警告他們要重視聯盟內部的矛盾,而是他們忽略了聯盟內部矛盾在李風雲離開後可能會轟然爆發,甚至有可能導致聯盟一夜間分崩離析。這段時間聯盟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向披靡,表面上的勝利、喜悅、利益掩蓋和緩和了內部的尖銳矛盾,但李風雲和李子雄帶著主力離開後,兩個實力最強的“大佬”出塞了,聯盟群龍無首,“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矛盾再難掩蓋,衝突必然爆發。
當然,在李風雲出塞的初期,餘威猶在,留守豪帥們還能剋制,時間一長,“山高皇帝遠”,有些人就控制不住了,到那時即便李風雲收復了安州,即便提出了兩路大軍會合的建議,留守軍團這邊恐怕也是阻力重重,搞得不好就是分裂,還是難逃覆滅的命運。
“某為什麼一直不說兩路大軍會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