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命運悄然改變;那麼中土的命運是否會隨之改變?
李風雲不知道答案;但他很期待;滿懷希望。他在送走韋福嗣之後;強迫自己冷靜下來;一個人獨自坐在黑暗裡;窮盡心力推演未來。
依照歷史;今年是第一次東征;明年是第二次東征;期間楊玄感兵變。後年也就是大業十年(公元14年);聖主發動了第三次東征。大業十一年;南北戰爭爆發;始畢可汗率幾十萬軍隊越過長城;殺進代北;將聖主包圍於雁門城達一個月之久。大業十二年(公元16年);聖主南下江都;遠離京師;變相宣告以他為核心的改革派在軍事上和政治上的全面失敗;中央集權改革亦隨之崩潰。同年;起義大潮席捲整個中土大地;天下大亂。大業十三年(公元17年);關中李淵、中原王世充、河南李密、河北竇建德崛起;四足鼎立;逐鹿稱霸。大業十四年(公元18年);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在江都發動兵變;弒殺聖主;國祚滅亡。同年;李淵在長安稱帝;開闢大唐王朝。
從今年算起;到大業十二年聖主全面潰敗避難江都為止;短短四年時間內;聖主和中樞都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對外戰爭上;國防和外交已成為王國頭等大事;聖主和中樞已經沒有更多精力處置國內事務;雖然期間也爆發了政治鬥爭;給保守勢力以重創;還多次出兵戡亂剿賊;血腥鎮壓各地叛軍;但外有強敵;內憂叛亂;中央又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而改革更是兵敗如山倒;聖主和改革派腹背受敵;顧此失彼;事實上已經失去了穩定東都政局和國內局勢的能力
從中土迅速走向崩潰的這一大背景來分析;如果齊王能夠抓住機遇;迅速發展壯大;擁兵自重;期間堅決不回東都;堅決拒絕聖主的召喚;同時又給聖主以無條件的支援;在戡亂剿賊的同時;保障南北運輸通道的暢通;給聖主的對外戰爭以源源不斷的物資供應;以此來緩和雙方之間的矛盾和衝突;那麼四年後;當聖主和改革派在軍事上和政治上全面潰敗之際;齊王的機會就來了;以他的強大實力和皇統第一繼承人的顯赫身份;或許他就能成為中土的“救世主”;力挽狂瀾;拯救國祚於即倒之刻;拯救中土於危難之時;拯救黎明於水火之中。
李風雲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是可行的。當今中土政治舞臺上;齊王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聖主一旦全面失敗;他是代替聖主的最合適人選;會得到眾多政治勢力的支援和擁戴;只要策略得當;齊王必能以最快速度穩定亂局;以最小代價贏得國祚的安全和中土的和平統一。反之;其他任何梟雄;包括李淵和李密;即便雄才大略;但因為是篡國的角色;在大義上站不住腳;無法在大義和法理上征服貴族和平民;只能以力馭眾;以武力征服對手;結果必然是戰爭連綿;生靈塗炭。
然而;這一計策實質上源於山東人和關隴人之間的激烈矛盾;它有天生的致命的缺陷。
當初李風雲之所以敢於進攻中原;就是認定了自己能夠巧妙利用兩者之間的矛盾製造劫掠通濟渠的機會;當然;他並沒有想到會把齊王楊喃引出來。現在;李風雲又想把齊王楊喃“誘騙”到齊魯去;之所以有這樣的奇思妙想;還是因為山東人和關隴人之間的激烈矛盾。
雙方都想打擊對手;都想置對手於死地;但擊敗對手、殺死對手不過是雙方實現各自目的的手段而已;並不能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若想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必須在最短時間內以最小代價實現自己的最終目標;那麼很顯然;自己首先必須強大。互相廝殺只能損耗自己;唯有合作才能雙贏;所以如果雙方能夠找到共同利益點;以此利益點為基礎進行短暫合作;那麼就能雙贏。
目前雙方共同的敵人是改革;改革讓他們利益嚴重受損;所以推翻聖主和改革派是雙方共同目標;唯有推翻當權派;他們才能掌控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