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3/4頁)

廣東人也特別喜歡吃水果,素有“飯前茶飯後果”的講究。

廣東水果自古就著名。唐時,嶺南佳果荔枝就成為皇帝皇妃翹首以盼的貢品。蘇東坡曾嘆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明朝萬曆年間到過廣東的西方傳教士利瑪竇說:“中國有許多歐洲人從未見過的水果,它們全都生長在廣東省和中國的南部。當地人把這些水果叫做荔枝和龍眼,味道大都十分鮮美”,“這裡,我們還發現了橘子和其他柑橘水果以及各種刺叢生長的水果,種類繁多,並且具有比別的國家同類水果更好的香味”。

明清時期,增城的掛綠荔,新會的甜橙和潮州柑已負盛名。清末以來,潮州的橄欖、廣州的楊朵也令人讚不絕口。20世紀20年代,魯迅先生南來廣州時吃到甜楊朵時曾稱讚道:“廣東的水果,我最愛吃的就是楊桃,滑而脆,酸而甜,我常常宣傳楊桃的功德,吃的人大概贊同”。

(五)

新加坡國立大學有一項最新研究顯示,55歲以上的老人,進行聽音樂或閱讀、逛街等活動,能降低患上老年痴呆症的機率達六成。如果參加老年俱樂部的活動或者打麻將,則會降低三成。為什麼廣東的歷代政要和鉅商,如葉劍英、廖承志、霍英東、李嘉誠、曾憲梓,年至七八十,頭腦還那麼靈敏,能應付各種瞬息萬變的政務和商務,這主要跟生長在廣東這塊土地,長期受嶺南文化的薰陶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嶺南民間曲藝,是嶺南文化的一棵奇葩。

著名愛國港商霍英東出生於番禺,屬廣州地區。番禺是廣東最早的繁都。文化淵源很長;又是白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中國著名劇種粵劇就是在明嘉靖年間在佛山、番禺這一帶開創的,是廣東粵語系人最喜歡的藝術形式。粵劇又稱南戲或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明嘉靖年間傳入廣東,是揉合唱坐念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是戲棚官語。到了清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為明白。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佈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

粵劇流行於廣東、廣西、臺灣和港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出。粵劇是融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清雍正年間,由北京名伶攤手五在佛山創立的“瓊山會館”為粵劇界最早的戲劇組織。其時之後,佛山乃至廣州地區迎神賽會,逢神誕必演粵劇。清代有一首竹枝詞贊曰:“梨園歌舞賽繁華,一帶紅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賦日,萬人圍住看瓊花”。

楔子(8)

廣東還有一個著名的劇種,叫潮劇。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白字戲,主要流行於潮州方言區,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個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主要分佈於粵東、閩南、臺灣、香港和東南亞等地。

潮劇的形成和發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歷史。它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吸收了弋陽、崑曲、皮黃、梆子戲的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州音樂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

回顧20世紀五六十年代潮劇旺盛時期,主要得益於一批藝術基礎較好的優秀名演員,如著名潮劇表演藝術家姚璇秋扮演的成名作《掃窗會》中的王金真,《蘇六娘》中的蘇六娘和《辭郎洲》中的陳璧娘;洪妙扮演的《楊令婆辯十本》中的佘太君;張長城在《鬧開封》

最新小說: 橫跨大小球時代,庫裡鯊魚的結合 網遊之開局就很慘 大姚穿越重振籃聯 重生三十年頂級球星打造商業帝國 巨星閃耀 全民航海:開局獲得海神權杖! 王者:邊路第一惡霸,震驚全網 三萬毫米殲星炮,這片廢土我來罩 化身NPC:我與玩家和平共處 籃壇第一外掛 我一體校生:成為拳王很合理吧 不是御獸師咋了?我有一國御獸 魔法書成真:開始夢域副本 眉山蘇氏,蘇允最賢 超能進化:我的兵種有點貴 龍族:路明非的逆反劇本 末日遊戲的違規者 我把NPC拐跑後遊戲崩了 捱打永久加生命,開局即無敵 強制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