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了。
幸好,腳印來了,搭救了我,要不然我接下來真得去找心理醫生了。
去年8月,與腳印在綿陽的一次偶然談話重新啟用了我表達的慾望,讓我第一次有了用文字把個人見聞和感受記錄下來的想法。對於完成這一任務,起初我並沒有太充足的信心,後來在腳印的循循善誘下,自己把心態放平和了,文字也就順順當當地出來了。文字出來了以後,我試著回過頭再去看看,居然每看不足數頁,就會自己流出眼淚來。奇怪了,我原來沒想過要動聲動色呀,那些文字怎麼就變得如此的情感化了呢?也許,在不知不覺中,好多的情緒、情感都沾染到文字裡去了。唉,這才叫“落花無意,流水有情”呀。原來不必刻意,也能傳情。感謝腳印和人民文學出版社給了我這個機會,讓我這位“5·12症候群”患者用對個人經歷與感受的回溯完成了一次徹徹底底的自我排解與救贖。現在,我的心裡暢快多了,症狀也緩解了許多。
地震只是一種自然現象,“5·12”卻是一個巨大事件。有說這次地震千年不遇,換言之,人類數千年積攢起來的智慧也不足以體認這一巨大事件。果真如此,我所說要傳達“事件之一種真實”就是在妄言了。別說全部的真實,就是“一種”也很難做到。但是“真”和“誠”其實並非同一概念,前者指向客觀,後者指向主觀。渺小者若我,如果沒能力保證自己表達的一定是“真實”的話,我至少保證自己是在努力一種“誠實”的表達。出此考慮,我把書中全部的文字明確分為兩類:客觀的和主觀的。前者是原生態的語言,後者是我的感受的文學。客觀部分的文字,我儘量儲存它的原生態,避免矯飾。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千言萬語(代後記)(2)
此前,我讀過一些訪談錄,我不太贊同把口述者的語言轉換成作者的書面語言的表達方式。這裡有兩個問題,首先,這樣做既喪失了原生態語言的生動性,也失去了原生態語言所特有的那種現場氛圍感。這兩樣東西都很寶貴,只在原生態的口語中才有,一轉換成書面語,立即消失。第二個問題,如果講述者是用心和感情在講述的話,他的語言本身是有生命的,它自成一個世界。在這個有生命的語言世界裡,蘊藏著豐富的資訊,其豐富程度,超出轉述者的想象,甚至超出講述者自己的本意。這其中有多少資訊我們讀懂了呢?不肯定。既然不肯定,就最好別割裂它,保留其鮮活性。說句實話,主觀部分的文字我寫得比較順也比較省力的,反倒是客觀部分的文字,我是費盡了心思:有時候一句錄音要反覆聽上幾十遍,生怕轉述錯了,曲解了當事人的原意;有些地方的一次停頓、一聲咳嗽,甚至於一句口誤,我也是儘量保留;方言,聲高聲低,寧願加註釋,也要保持原貌,生怕因為自己的擅做主張,丟失了話語中的那些“意義”或“意思”。我就是帶著這份誠惶誠恐,來努力貼近事件的“真實”的。當然,有些時候出於對當事人的保護或讀者閱讀心理的考慮,對某些文字必須做點“活兒”,但原則是:可以刪減,但不篡改。
再說感動。如果說一件事讓您動了感情,那麼動了您感情的,不是事件,而是事件背後的人。“5·12”作為一個巨大事件,在一瞬間把人還原到了本初狀態,那一剎,做什麼,靠的是本能,想什麼,全源於本心。人在那種時候,是沒辦法做任何的矯飾與遮掩的,這時候釋放出來的,是人的本性;隱含其中的,是世界的真諦。訪談中與當事人的每一次看似平常的對話,都是一次與人性中最本真部分的遭遇,令我的靈魂震顫。為了這,我要真誠地感謝每一位訪談物件,是他(她)們讓我有幸見證了什麼叫人性的純粹與高貴。
您在這裡見到的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基層黨政幹部。說實話,對這個群體,公眾瞭解得並不多,在特殊的體制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