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艦尾舷外安設了供艦長散步、休憩的陽臺,這種被俗稱為“海軍上將遊廊”的設施,在當時的中國軍艦上極為罕見。
1912年,民國北京政府成立,劉冠雄領導的海軍部重新制定艦船部隊編制,模仿前清巡洋、長江艦隊的模式,設立第一、第二艦隊。“建威”、“建安”仍隸屬由長江艦隊演變而來的第二艦隊。1913年7月,國民黨人發起旨在推翻袁世凱統治的討袁戰爭,“建威”、“建安”均站在北京政府一方,參加了湖口、南京等地鎮壓國民黨起義的作戰。當年年末,深感到國內局勢不穩,為了綏靖長江,通報資訊,北洋政府特別任命“建威”艦艦長溫朝儀為長江海軍總稽查官,負責上海至武漢江段偵探、巡察。經溫朝儀申請,北京政府同意“建威”艦隸屬總稽查官直轄,成為遊離於海軍艦隊之外,打上了溫朝儀個人痕跡的特殊軍艦。1914年,江蘇省改組水警廳,溫朝儀任第一廳廳長。根據其申請,“建威”艦又被劃歸到江蘇水警廳當作水巡船,仍由溫朝儀兼任艦長。(27)
在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建威”、“建安”較少捲入政治事件,諸如護法艦隊、直奉大戰、滬隊獨立等事件中,都看不到二艦蹤跡,整體行蹤顯得較為低調,如果不是後來北伐戰爭中“建威”艦上發生的一件大事,這級軍艦在民國初期的生涯簡直可以稱為平淡無奇。
1927年2月22日黃昏,北伐軍兵鋒將近的上海籠罩在猶如火山即將爆發前的沉寂、壓抑中。晚6時,幾乎和外灘海關大樓的自鳴鐘敲響同步,黃浦江上忽然騰起一陣陣如同驚雷般的炮聲,停泊在江上的魚雷炮艦“建威”和驅逐艦“建康”向高昌廟軍火工廠方向發起猛烈炮擊。隨之,在上海城內,臂膀上纏著紅布條的工人糾察隊開始出現在街頭,由共產黨、國民黨等組織領導,為推翻北京政府軍閥統治、迎接北伐軍進入上海而發起的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裝起義爆發。
當時路透社報道,“建威”和“建康”在短時間內共發射10餘發炮彈,實際主要起了起義號角的作用,並沒有對軍火工廠產生破壞。炮彈除一部分落在華界,造成兩名中國人死亡外,其餘都誤射入法租界。雖然只是擊中了兩幢居民住宅,但在租界內引起了無比恐慌。法國、英國海軍陸戰隊以及僑民義勇隊立即在通往華界的路口布置防線,黃浦江上的法國軍艦“阿勒德”、“馬恩”被派往“建威”、“建康”附近實施威嚇性瞄準,炮擊事件遂告結束。
當天,由於“建威”、“建康”未能起到火力支援,工人糾察隊沒有能夠佔領軍火工廠獲取武器。艦炮轟擊結束後,駐紮上海的軍閥武裝即鎮壓了各處的起義,武裝起義當天就歸於失敗。
事發後,北京政府勒令徹查此事。海軍方面對外解釋稱是因為風聞糾察隊要襲擊軍艦,在見到兩艘可疑輪船後,“建威”、“建康”才開火射擊。而真實的情況則是二艦艦長當時不在艦上,“建威”大副郭有亨、“建康”大副倪華鑾事前都已傾向革命,所以乘機指揮軍艦策應起義。由於沒有料到炮擊會引起列強在滬武裝干涉,法國軍艦前來威脅後,二人就從艦上悄悄潛逃。上海軍閥當局則向海軍施壓,從艦上抓捕了24名參與此事的官兵。此後,參加上海武裝起義一事尚未及查清,3月份海軍司令楊樹莊即率包括“建威”、“建安”在內的北京政府海軍主力艦隻歸附北伐軍,上海也很快借著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而脫離軍閥統治的魔爪。
變形記
北伐成功,南京政府成立之後,1929年6月1日設立統一指揮全國海軍事務的機構海軍部。中國國內局勢逐漸穩定之際,列強實施了十餘年的對華海軍裝備禁運終於解除。在此良好氛圍下,南京政府海軍開始了民國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