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納入國家海軍編制。根據入籍長江艦隊時的統計資料顯示,二艦的最高航速只有18節,常行航速僅有10節,相比最初22。5…23節的設計航速降低了不少。而據民國初年海軍部檔案顯示,在1912年左右“建威”、“建安”配套的水管鍋爐就已經老化不堪,全部需要更換,側面證明其動力系統存在有某種質量或使用維護上的問題。這一情況的造成原因,尚值得進一步加以探討。(23)如果這一檔案記載屬實,或許過慢的航速就是清末海軍部沒有把“建威”級軍艦編入巡洋艦隊、充當魚雷炮艦的原因所在。
和當初主持、創議“建威”級軍艦專案的大臣裕祿因為在庚子事變中自殺殉國,而沒有能看到這兩艘軍艦馳騁海上的雄姿類似。設計、監造“建威”、“建安”級的法國洋員監督杜業爾,也沒有能夠看到這兩艘軍艦的竣工。任職監督期間,感受到船政經費窘迫,這位法國人越出自己的職權範圍,突破船政使用每年額定經費為國家不計成本建造艦船的經營體制,主動幫助招徠建造外國商船的業務(最初稱為“一號江船”,後出售給上海寧紹商輪公司,更名“寧紹”),想以市場化的經營模式來幫助解決船政的經費危機。不過杜業爾的舉動非但未獲得任何好評,後來還招致了諸如自作主張、擅訂合約、合同造價太低、有營私之嫌等各種批評,1903年秋季以“遇事擅專”被解除合同,遣撤回國。此後,經營日益窘迫的船政,到了光緒末年,造艦活動便徹底終結,杜業爾參與設計,已經開工的“建翼”魚雷艇也半途而廢。由此,“建威”、“建安”二艦竟成了船政軍艦建造歷史的絕唱。(24)
革 命
1911年10月10日晚7時,湖北省城武昌城內傳出陣陣槍聲,辛亥首義爆發。當時武昌附近長江江面上停泊有“建威”、“楚豫”、“湖鶚”、“湖鵬”、“列”字等數艘海軍艦艇,其中以法式風格濃郁的“建威”艦噸位最大,事實上居於隊長地位。對於武昌究竟發生了怎樣的事變,江中艦隻開始一概不甚清楚。直到入夜10時,“建威”艦管帶鄭綸接到了湖廣總督瑞澂派專人送來的手令,命令其率兩艘湖字魚雷艇從速開往江岸,炮擊民軍陣地。因為炮火威力不強,所發揮的效果極為有限。
武昌被民軍佔領後,在鄂各艦人心日益浮動。“建威”艦幫帶大副朱孝先和軍官鄭禮慶的思想都傾向革命,目睹革命風起,於是連番勸說管帶鄭綸帶領軍艦倒戈。鄭綸表示“各艦艇所存彈藥無幾,若海軍統制薩鎮冰不來,事當易舉”。(25)10月14日,鄂軍都督黎元洪向武漢江面的海軍軍艦發出勸降書後,“建威”與部分艦艇正預備起義,突因第二天海軍統制薩鎮冰乘坐“楚有”率海軍主力抵達武漢才告罷,否則“建威”勢必成為辛亥革命中海軍首義的領袖艦。
薩鎮冰抵達武漢後,重新佈署海軍艦隊構成,以與民軍作戰。“建威”的姊妹艦“建安”也一度被召至武漢,後又分別被派往兩江一帶。
11月2日,停泊在上海的清末海軍“策電”蚊子船經革命黨爭取,在桅杆上掛起白色桌布宣告起義。“策電”艦起義的當事人回憶,“策電”在吳淞口舉起白旗後不久,突然遇到“建安”艦入口,“用望遠鏡望見‘建安’艦上的官員們都站在炮臺邊,有的也用望遠鏡望著我艦,彼此都不動手”。讓“策電”感到吃驚的是,噸位、火力都在自己之上的“建安”目睹“策電”懸掛白旗起義的情形,並未加以敵視,在與“策電”擦身而過時,“建安”還用旗語致敬。而後“建安”抵達上海楊樹浦碼頭下錨,立即降下了龍旗,管帶饒懷文也離艦上岸,幾天後“建安”便加入海軍起義行列。(26)幾乎與此同時,11月12日,“建威”艦也隨大批在寧軍艦,在鎮江江面起義,加入民軍。
民國初年在馬江航行中的“建威”艦。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