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路人馬就在四月底的這一天,匯聚在了二修廠那幾乎淪為麻將室的會議室。
在前任廠長的“苦心經營”下,二修廠的硬體其實還是過關的,每年不管生產出多少東西,採購預算都不會放走一分一毫,秉承著“有多少,花多少,不夠了再要”的原則,二修廠有很多難以理解的開銷,比如現在大家所在的這個裝有四臺老式空調的會議室。
華北局……也只是電扇而已啊。
在做的人,除了二修廠的幾位技術尖子,班長,多是熟人了。電院一方陳延睿與常思平二老,攜弟子雙雙出場,陳延睿談過這次後就回去,常思平等人則暫時駐紮於此,指導生產。畢竟常教授也是拿人家的手短,最核心的設計圖都是張逸夫出的,學校這邊只是完善流程罷了,人家有指導的需求,滿足一下不為過。(未完待續……)
279 一頭霧水
二修廠這邊向曉菲自然是大老闆,如今她已放下了往日的新潮服侍,換上了一身標準的女士職業服裝,頗顯幹練。副廠長以及其他廠領導暫時沒有變動,其餘人矬子裡拔將軍,或是德高望重,或是技術出眾的尖子提為班長,列席會議。
張逸夫與文天明兩個萬年基友,則代表華北局來“考察進展”。
這一次,倒是張逸夫經歷的一次最正式的會議了,為什麼?因為有桌牌!
桌前每一個位置上都擺有漂亮的桌牌,什麼陳延睿常思平張逸夫之類的……讓人恍然覺得這是一次非常嚴肅且重大的會議。前任廠長在這些事上看來投資不少,向曉菲也不捨得荒廢,能用則用。
對於校方的人來說,這倒是挺受用的,尤其是幾位常思平帶的研究生,感覺自己非常受重視,是個人物。
簡短的介紹過後,會議開始,生產流程與工藝的方案,在兩天前就已經到了廠子,這次的主要議程就是廠子的人談談對這些方案的理解,深入探討一下。
這邊的生產副廠長四十多歲,其貌不揚,客套過後,就此開講。
“幾位教授,專家,領導,我是咱們二修廠主管生產的,吳強。嚴格來說,二修廠從沒生產過省煤器,但我之前在總廠待過,參與過那邊省煤器的製造,根據我對方案的理解和咱們廠的技術裝置,以及總廠那邊的資料,大概做了這麼一個常規計劃流程,我先說說。”
“從沒生產過?”常思平聞言一怔,而後望向向曉菲,“向總。這個你之前沒提過吧?”
向曉菲很快笑答道:“常教授這個不重要的,本身這個省煤器構造也是全新的,誰都沒做過。我們廠之前主營專案是管道,裝置上和工藝上的需求與省煤器如出一轍,吳強又經驗豐富,沒問題的。”
常思平嘆了口氣。最終搖了搖頭,不再爭論。他感覺自己有些被向曉菲忽悠了,在她的嘴裡,二修廠是一個生產範疇極其全面,薊京首屈一指的大廠,莫想到壓根連省煤器就沒生產過!但礙於張逸夫的面子,他也不好多說什麼,有難度啊,有難度。
待向曉菲點頭後。吳強才開始繼續侃侃而談。
“首先咱們選料,根據北方電院的要求,選取符合規格的鋼材。原材料入廠後,咱們再進行鋼試,確保質量沒問題,按圖放樣,劃線下料、平頭開破口,彎管、檢驗。這是主體流程。”吳強的腦子還算清楚,完全脫稿。頓了頓說道,“然後是鰭片方面的流程,這個我沒接觸過,相信其他同行同樣也沒接觸過。根據諸位專家的設計,我大概計劃為鰭片材料採購、檢驗、加工、成品檢驗四個步驟。鰭片和鋼製主體都完成後,咱們開始進行最關鍵的焊接。焊鰭片檢驗,管子焊接配排,焊接通球、探傷,最後是水壓、通球,這樣難點就都過去了。剩下的就是上防磨瓦、組排、油漆包裝、完工檢驗,出廠。”
吳強大談過後,張逸夫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