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任何一個臟器的功能失調,都可引起血行失常的病變。
血的功能,主要是營養全身,外而皮肉筋骨,內而五臟六腑,都須由血液給予營養和滋潤,才能進行各種生理活動。如《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如果血不足,對眼目和四肢的濡養作用發生障礙,就可能出現視力減退、眼睛乾澀、關節活動不利、四肢麻木等症。
血也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素問·八正神明論》說“血氣者,人之神”。只有氣血旺盛,才能精力充沛,神志清晰。因此,血有病變,也可出現神志方面的異常,如驚悸、失眠、譫妄、昏迷等等。
四、氣血之間的關係
氣與血之間存在著密切而又複雜的關係。氣與血的生成,均來源於水谷精微和腎中的精氣,在功能活動方面,既能互相促進,又能互相制約,並且都有賴於肺、脾、腎等內臟的功能活動,兩者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的活動力很強,而血的活動力較氣為弱;氣的主要功能是溫煦、推動,血的主要功能是營養、滋潤,所以說“氣主洵之,血主濡之”(《難經·二十二難》)。氣屬陽,血屬陰,它們之間的關係,概括起來就是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氣為血之帥,是指血在其生成及執行的過程中,始終離不開氣。血液的物質基礎是*,而促使*化為血液,則有賴於陽氣。陽氣旺盛,則化生陰血的功能亦強;陽氣虛衰,則化生陰血的功能亦弱。因此,氣虛常可導致血虛,而治療血虛的病症,有時要配以補氣的藥物,就是因為氣能生血之故。血液的循行,要依靠心氣的推動、肺氣的敷布、肝氣的疏洩,稱為氣行則血行。如果氣虛推動無力或氣滯流通不暢,常可引起血行不利,甚至導致淤血阻滯,故在治療淤血病症時,不但要用活血化淤藥,且常配以補氣或行氣的藥物,就是因為氣能行血之故。血液之所以能正常地循行於脈管之中而不致溢位脈外,是依靠氣(特別是營氣)對血的統攝作用。如果氣虛不足以統攝血液,常會導致各種出血,對於氣虛引起的出血,治療時必須用益氣的方法才能達到止血的目的,就是因為氣能統(攝)血之故。
血為氣之母,是指氣依附於血,並需得到血所供給的營養,才得以充分發揮其作用,推動人體各部分的生理活動。臨床上常見到在大出血時氣亦隨之喪失,稱為氣隨血脫,說明血為氣之母是有一定道理的。
txt小說上傳分享
望聞問切(1)
一、概述
診法,是調查瞭解病情的方法,它包括望、聞、問、切四個內容,簡稱“四診”。中醫學裡頭所謂的“證”,就是指醫者利用望、聞、問、切所蒐集到的病人的種種資訊,再將資訊加以分類、系統化的簡稱。望診,是醫生運用視覺,觀察病人全身和區域性的情況;聞診,是聽病人的聲音和嗅病人排洩物等氣味的變化;問診,是詢問病人或病人家屬關於疾病發生、發展的經過,現在的症狀及其他與疾病有關的情況;切診,是切按病人的脈搏和觸按病人的面板、脘腹、手足等觀其變化,以診察瞭解疾病。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區域性的病變可以影響全身,內臟的病變可以反映到體表。正如《丹溪心法》說“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於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必形諸外”。所以透過望、聞、問、切四診,將所蒐集得來的病人各個方面的情況,如病史、症狀、體徵等,進行分析、歸納,從而找出疾病的原因、性質及其內部聯絡,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所以“四診”是辨證論治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望、聞、問、切,各有其特定的作用,但又是相互聯絡、相互補充、相互參合,不可分割的。臨床運用時,必須有機地結合起來,四診合參,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