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石,石頭之石,名義,此乃我兒柳氏。”
柳氏近前向那老者曲膝道了萬福,那老者回了一禮。
“先生住下來,食糧可有我族中人供給,雖無富裕但飢寒無憂矣。”
“這······”
“爹爹,小孩兒近來顛沛,也需要調養了。”
那小婦人望著老丈道。
“好吧,既如此那多謝老哥了。”
於是,那拄杖老者石義等暫住在了這胡家莊上,在一空房中開了村學,教授村中孩童。
小婦人則學養凡禽,農事,侍喂嬰孩。這老丈與小婦人不是別人,正是那遁出不老山十萬裡之遙的史義與柳氏。
安頓下來,一切如常了,史義忽然常常臉顯憂色,鬱鬱寡歡,也不修煉。而柳氏卻將心事全放在孩子身上,反倒精神一變,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每天都喜孜孜的。雖有時想起史一非,心中也不經一黯,但想到育著他的骨血,便也心安了。
第五章
胡家莊地處小涼山半山腰緩坡處,依山而建。此處林木繁茂,其山頂有一湖名映月,湖水清冽而味甘,終年盈滿,蓋其水除為高山融水沿映星溪注入外,湖本既泉,終歲不竭。另有小溪從湖中引出,環小村蜿蜒蛇形而去,注入山下小涼江。小涼江兩岸乃農桑之地,然土地並不甚廣,農桑收成有限。胡家莊之莊稼漢,農桑之餘常入深山狩獵或採藥草以補貼家用。
石先生教授之餘,亦常攀上小涼山,駐足映月湖;或散步,或思考。因此常見村中莊稼漢們所狩獵物和所採藥草。有幾次竟發現幾株罕見仙草。於是便在閒聊之時問清了藥草出處,遂隱形遁形而入深山採摘。一來二去竟收集了不少修行者珍方中之奇藥仙草。閒暇時便開鼎爐煉製丹藥。此乃他修行時之習慣,又nǎ裡能擱得下呢!何況他雖法力不高,但本身就精於陣法與煉丹之道。煉製丹藥亦是他消磨時光之佳事。
春去秋來,三年時光如飛逝去。史義三人倒也相安無事。而柳氏卻與那胡姓老者敬齋之妻相處甚好,老太太心善,常教柳氏農桑之術,飼餵嬰孩之法,柳氏亦將家事安排甚妥,孩子飼餵甚健,史義心下大安。
秋後一日,史義在房中設下一法陣,囑柳氏將胖嘟嘟之孫兒帶來,使其入法陣以測孫兒仙體。所謂仙體者非真仙之體也,乃是可修仙之體,卻非測骨,非測經脈,乃是測識神。夫人有六根,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根對六識,色身香味觸法謂之六識。六識有主乃識神也。凡俗之人識神無靈,只存六根,根對六識,只可知物,卻終身與仙道無緣。仙緣之體,識神靈動,可謀大道,通三界,悟五行。故凡與仙乃造化之妙也,非人力可以為之。只有緣人以造化之妙為舟,以艱苦修行為徑,方有可能達成仙道。然大道無情,可以成者億不及一也!
至於凡體與仙體之別,非測骨,試脈可知也,不及小圓滿之境之修行者非能以目測知。故先人大能者創下法陣以測仙體。此法陣小巧而絕妙,四方與天地六位各設以子陣,對應六識若六識靈動,則識神顯若嬰兒狀。此謂之仙體也。那柳氏於忐忑不安中將那小兒輕置於法陣中,後立於門側護法。而其翁史義則圈膝盤坐於法陣之虛空,手掐法指,口中咒語傳出,而後隨手彈出幾縷金光擊在為法陣供能的低階巨能石上。忽然金光一閃,法陣已運轉而起。那孩兒睜大了雙目,好奇的望著發了金光的石塊,彎下腰想去拿那石塊,卻被陣中無形之法罩所阻,遂一遍遍變換了角度去取那石塊,時而歪著小腦袋瓜兒琢磨,模樣煞是可愛。而陣外柳氏卻笑不起來,只是目不轉睛,盯著那法陣中之六個方位,臉現焦慮。隨著六陣俱動,那孩兒周身五道方位間忽現五道清晰之極與此子模樣無二之嬰孩之形物,而另一方位上卻空空如也。史義嘆口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