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進入當時偏僻的南越居住地。此後,中原漢族人一次又一次南遷。歷史上漢族人幾次大的南遷和經過幾次民族融合,南越族基本同化於漢族。
據目前廣東有關姓氏族譜記載,絕大部分的姓氏的先祖均為中原遷徙而來的。就拿中國姓氏最大的王姓來說。王氏始祖原為山西太原。十一世孫錯,仕為魏大將軍,歷數世以後,因避秦亂,分遷各地。王氏一系,初則卜居山西太原,後徙福建。至南宋寶慶三十五年(公元1244年)因胡亂,淳質公令王氏祖媽秦氏攜五男從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到廣東海陽縣元歌都下饒堡鳳凰山下之東坑尾王厝鬥,此乃王氏進入廣東之一大族。
廣東另一大姓氏黃氏史祖源於山東、老祖公於宋太祖趙匡胤三年間考中進士,任江夏受封侯,後改江夏刑部尚書;為官正直,因年老返山東。教諸子曰:“因吾在職時,曾過閩粵地山水秀麗,土地肥沃,爾等可前往,自尋勝地,立下綱常”;“吾族大矣,極宜分居”,諸子受命。臨別時又訓諸子,以後代代相親相愛,並寫下族譜詩,現在本氏流傳不衰。詩曰:“駿馬登程往異鄉,任從垂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願蒼天垂保佑,三七男兒永熾昌……”
廣東鄭氏,相傳入粵更是奇特。廣東潮汕有兩座丞相墓,即陸(秀夫)丞相墓和鄭清之丞相墓。鄭清之是南宋一位賢相,歷來受史學界好評,而卻埋名葬身於粵首的海山島上。淳佑八年(1248年)蒙古兵侵宋加劇。理宗復召鄭清之率兵禦敵,轉戰於泗水、渦口、木庫等地,皆獲勝。理宗頒封他為太帥、左丞相兼樞密使。他自知年老,堅辭這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要職,願依前封。過了三年,他年屆七十有六,已是體弱多病,自知回天乏術,十疏乞歸,理宗方準。晉封齊國公致仕。他自知在朝因直諫得罪甚多,為後代安全計,決意擇僻遠之地避勢。他帶著樊氏夫人所生四子,經福建後乘舟入廣東,定居海山島。不久,鄭清之病逝,其子輩遵囑將他葬在島上的大王山處,碑石簡陋。後朝廷聞他已故,“帝震悼,綴朝汨,特贈尚書令,追封魏郡王,賜諡宗室”。鄭清之的子孫為避橫禍,改姓陳。宋末,元兵入粵,他的後裔為防不測,離開島潛居,至明初,鄭清之的子孫才恢復鄭姓,並在粵地廣為繁衍。
至於粵境的陸氏、文氏,傳說就是宋末丞相陸秀夫和文天祥的後裔。泱泱南粵,百姓千萬。其實大都有來頭,大都是從中原等地而來。
(三)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廣東人很懂得生活,最注重宅居。這也跟他們的自然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從地圖上看,廣東整塊版圖都瀕臨大海。其實,廣東一半以上還屬於山區,只是從山裡走到大海比內地的四川、雲南、貴州等近許多而已。
嶺南地區的氣候既屬於夏熱冬暖型別又屬於溫熱氣候範圍。“溼、熱、風、雨”四個字概括了嶺南地區的主要氣候特徵。氣候環境也就決定嶺南民居的特色。
楔子(4)
嶺南傳統的民居主要有廣州地區的騎樓、竹筒樓、西關大屋、潮汕大屋以及客家土樓。
騎樓是具有濃厚的中國南方特色的建築設計,在華南及臺灣等地均十分常見。建築物一樓鄰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則為二樓的樓層,猶如二樓“騎”在一樓之上,故稱為“騎樓”。今時的騎樓一般地下(一樓)用於經商,二樓以上住人。騎樓既可防雨防曬,又便於展示櫥窗,招徠生意。
騎樓是西方古代建築與中國南方傳統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建築形式,可避風雨防日曬,特別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其商業實用性更為突出。在兩廣、福建、海南也有很多這樣的建築。
廣州地區還有一種特別有意思的民居,它叫西關大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