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狼鳩”開始大批次生產的時候,“鵬”的研製計劃就正式啟動,而且海軍也開始投入研製經費。在接下來的三年中,“鵬”的研製工作一改再改,而且隨著海軍逐漸降低了投入,延長了研製時間,雖然設計團隊在為此不斷的抱怨,甚至得想法設法的從各種渠道獲得研製經費,但是這也讓工程師有更多的時間來修改設計中的細節問題,進行更多的模型封凍實驗。最關鍵的是,在這幾年中,大量的新技術誕生,而工程師都在密切的關注著各種與轟炸機有關的基礎科學的進步,並且在研製過程中不斷的加入了新的技術。也正是如此,“鵬”的基礎設計就改了五次,期間加入了大量的新技術,採用了很多以前根本就不會用到轟炸機設計中的新方法,從而使“鵬”式轟炸機在誕生的時候就擁有了超群的效能。也因為很多新技術首先使用在了別的戰機上,使“鵬”式轟炸機在正式投產的時候,其成本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相對而言,這些實際上都是好處,當然,因此而耽擱了幾年的時間,這就是負的一面了。
如果從“鵬”式轟炸機誕生後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來看,長達五年的研製時間所帶來的影響應該是好的居多,畢竟在此之前,“狼鳩”,以及其眾多的改進型足以承擔起大部分的轟炸任務,不胳是陸軍,還是海軍,實際上都沒有裝備更好的重型轟炸機的現實要求。而在“鵬”式正式投產之後不久,戰線就推進到了美國本土附近,海陸兩軍也開始尋求比“狼鳩”飛得更遠,能夠攜帶更多炸彈的新式轟炸機,“鵬”式轟炸機也正好趕上了這個時機,從而順利列裝。最重要的是,當時羅雲衝已經正式出任陸航總司令,而羅雲衝還在海軍的時候,就參加過制訂“鵬”式轟炸機基本效能指標的工作,對“鵬”式轟炸機相當瞭解,另外,當時陸軍研製的新式轟炸機的進度比“鵬”式還要慢得多。羅雲衝直接砍掉了陸軍的轟炸機研製計劃,轉為與海軍聯合研究與製造“鵬”式轟炸機,從而大規模的提高了“鵬”式轟炸機的產量,也就有效的降低了製造成本,同時還節約了大量的後勤保障與維護投入,總總體上降低了裝備“鵬”式轟炸機所需要的投入,也就讓陸海兩軍都能夠在投入同樣的經費的情況下,可以採購更多的轟炸機。
陸軍的加入,實際上也為提高“鵬”式轟炸機的效能提供了幫助。比如,在後期加入的全氣密封閉式增壓駕駛艙的技術就是從陸軍的新式轟炸機中引入的。當時海軍沒有提出要求新式轟炸機在10000以上的高度上飛行的能力,而在這一高度上,必須要使用全氣密式增壓座艙,不可能依靠氧氣筒來為機組成員提供足夠的氧氣。另外,“鵬”式轟炸機所使用的發動機上的渦輪增壓機也是在陸軍加入後得到了改進,從而提高了發動機在超高空的輸出功率,使轟炸機能夠達到12000米的最大升限,而且在10000米的高度上,發動機的輸出功率仍然能夠達到海平面大概六成的水平,這在當時已經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成就了。
可以說,“鵬”式轟炸機是當時陸海兩軍航空兵第一個重大的合作成果,這也是在羅雲衝出任陸軍航空兵總司令之後所帶來的第一個重大改變。當時,西飛,成飛都先後加入了生產工作中來,而且先後組建了自己的生產線。第一個下達大規模訂單的也是陸航,在27年中,也就是“鵬”式轟炸機的第一批驗證機剛剛完成製造,工廠試飛還沒有完成的時候,羅雲衝就在下半年的採購訂單中增加了250架“鵬”式轟炸機的購買經費,為陸航首先裝備“鵬”式轟炸機提供了基礎。也許,當初海軍在啟動“鵬”式轟炸機的研製計劃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想到,最先購買,而且最為積極的不是海軍,而是陸軍航空兵吧。
正因為“鵬”式轟炸機結合了帝國幾乎所有大型飛機設計師與工程師的心血,所以“鵬”式轟炸機才成為了活塞時代的終極轟炸機。當時,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