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輿城內黃巾守軍得孫堅來攻的訊息之後,急忙向渠帥彭脫求援。彭脫得報後大驚,於是不顧許昌城下戰事正酣,撤出了戰團回援平輿。因為彭脫的意外撤軍,黃巾軍的包圍圈立即露出了一個大缺口,於是皇甫嵩和朱儁趕緊帶著朝廷兵馬撤回洛陽。朱儁把孫堅的戰功呈報朝廷,朝廷隨即任命孫堅為平虜將軍,鼓勵其繼續奮勇殺敵,報效朝廷。
孫堅得了朝廷封賞之後愈發用心“剿匪”,不幾日又攻破了距離平輿城不到七十里的鮦陽縣城。此時彭脫率領的回援部隊已經抵達南頓,距離平輿亦不遠矣。孫堅得知此事之後,單騎深入前沿偵察黃巾敵情,不想遇到了彭脫開路的先頭小股部隊,不敵之下受傷墮馬,臥於草叢之中。
黃巾軍的先頭部隊不知此人便是孫堅,見他逃得遠了便不再追逐。其時,孫堅已經在不遠處墮馬昏迷過去,虧得他所乘戰馬跑回了軍營,咆哮嘶鳴之後,韓當和程普趕緊隨馬前去尋找,這才在草中發現了孫堅,救回營裡。孫堅回營養了十幾天,傷勢略有好轉,竟然又奔赴沙場,準備死守鮦陽。
第二零八章所圖非小司馬氏
黃巾亂起之時,洛陽令司馬防因為平叛有功,被封為徵蜀將軍,領益州刺史。其長子司馬朗亦被調任益州蜀郡擔任太守,隨父一同前去上任。當時黃巾亂民主要集中在大漢的東部各州,司州和益州相對太平,於是司馬父子帶著從河內招募的一千家兵(實際上是河內郡兵之中的精銳,暗中被司馬朗收服為家族所用),從河內出發,途經長安,再翻閱秦嶺,準備經漢中入蜀。
當時益州本來有個刺史,名字叫郤(xi,四聲)儉,河南偃師人。此人雖然名字當中有個“儉”字,實際上截然相反!郤儉昏庸無能,當初憑藉錢財買得益州刺史之位,上任後橫徵暴斂、大肆收稅、搜刮百姓,他的惡名和一些不臣舉動遠近“聞名”。正是因為郤儉的暴行,益州之地被他的“貪殘放濫,取受狼籍”禍害成“元元無聊,呼嗟充野”的局面。
朝廷派出素有賢名的河內司馬防代替郤儉擔任益州刺史、監軍使者,特意對司馬家強調要“收攝行法,以示萬姓,勿令漏露,使癰疽決潰,為國生梗”,可見當時郤儉在益州可謂是貪贓枉法、暴虐害民、天怒人怨。
司馬防,字建公,司州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其父司馬儁是東漢潁川太守。生於漢桓帝建和三年,歷史上曾養有八子,分別為: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司馬馗、司馬恂、司馬進、司馬通、司馬敏,俱知名,因每人的字中都有一個“達”字,故時號“司馬八達”,其中晉宣帝司馬懿便是司馬防的二兒子。
第66卷 第528節:羽翼漸豐劉大耳 (13)
司馬防性格耿直公正,即使在參加私人宴會這樣休閒的場合,依然保持著整齊的衣裝和威儀。他十分愛讀《漢書》的名臣列傳,諷詠數十萬言。年輕時在州郡任官,後任洛陽令時組織兵馬平復黃巾禍亂有功,轉拜益州刺史,徵蜀將軍。
司馬防對兒子的管教十分嚴格,即使大兒子司馬朗已經成人,而且官居高位,但他仍然要求其“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至於目前還未成年的司馬懿和司馬孚等兄弟幾個,那管教起來就更為嚴厲了。
話說司馬父子來到漢中郡時,當時的漢中太守名為蘇固(張魯的上一任),熱情接待了司馬氏父子,並告曰:“蜀中今有逆賊馬相、趙祗等於綿竹縣自號黃巾,合聚疲役之民,數日便得數千人,先殺綿竹縣令李升,聚集流民萬餘人,又破州治雒縣,刺史郤儉被叛賊所殺。如今叛賊肆虐廣漢、蜀郡、犍為,三郡,馬相自稱天子,眾以萬數。”
聽聞蜀中如此激變,司馬防亦不著急,而是派出手下心腹,扮作流民打扮混進了蜀中,與犍為太守任岐和益州治中從事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