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關係早已不再是秘密。
宣戰後的兩天內,法德兩國邊境地區居民被大規模轉移到後方,雙方均派出大股騎兵部隊越過邊境展開偵查。
“德國人在萊茵河以西的前線地帶總計建立了三個大型要塞和七個中型要塞,這些要塞的防禦工事和我們預想的基本一致,那就是密集的鐵絲網和壕塹並配以大量的永固型掩體和炮臺。如果我們強攻必然會遇到比東線俄國戰場更為困難的情況。此外,這些要塞都建於交通要道,以洛林高原的地形,要想全部繞過這些要塞是十分困難的。所以我認為三號方案依然是我們當前的最優選擇。”在9月4日的作戰決策會議上,尼克勞斯將軍和包括總理在內的眾人分析道。
這已經是五天來的第三次會議,爭論的焦點依然是採取第幾號作戰計劃。
針對德軍強有力的要塞防禦,部分法軍將領建議採用早先制訂的三號作戰方案:從瑞士邊境的米盧斯一帶攻入阿爾薩斯,然後一路向前推進到萊茵河,之後沿著萊茵河向下遊推進,如此以來,在戰事初期可以有效避開德軍在萊茵河以西最強大的三個要塞:梅斯、薩爾堡和斯特拉斯堡。
此種情況下,由於戰場狹窄,德軍將擁有很多的機動兵力從兩國邊境地帶的寬廣地區攻入法國,而這正是法軍夢寐以求的。20多年來,法國人為了防禦德國的進攻在邊境地帶修建了複雜的防禦工事,縱深40公里,遠遠比德國的防禦工事要複雜的多。在己方的預設戰場作戰,法國總參謀部還是有把握重挫德軍的。
不過三號作戰方案還是有不小的毛病,那就是法軍的突破後固然不擔心背後和側翼,因為背後是瑞士,側翼便是萊茵河,但進攻的線路也被死死的限制住,只要德軍回過頭來重新在後方拉起一條防線,法軍依然毫無辦法。最多就是切斷萊茵河的航運,但戰略意義不大。而要想進一步打過萊茵河,那麼薩爾堡和斯特拉斯堡要塞還是無法繞過的坎。
可以說,三號方案的精髓在於“引蛇出洞”,假如德國人不上當,老老實實的原地防禦,那麼這個方案就沒有太多可取之處了。因為從邊境地區發動進攻會對後勤造成巨大的壓力,而德軍將享有內線作戰的優勢。
“現在俄軍急切的盼望我們發起全面進攻,以吸引德軍更多的兵力。但是這種邊路突破的辦法,德國人只要收縮防線,我們還是毫無辦法的,根本就無法大量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最主要的是我們的40個師無法展開,而他們只用20個師便可以牽制我們的攻勢。”一位長相十分乾淨而有些清瘦的將軍柔聲說道,此人便是法國陸軍總司令讓科勒爾上將。
讓科勒爾將軍繼續補充說道:“諸位請不要忘記我們當前的最大優勢是什麼?那就是兵力。按照我們預先的估計,德軍動員後的總兵力比我們高出10個師左右,那就是70個師,根據俄國人的判斷,他們在東線投入了不下於30個師的兵力,其中一線和二線各有15個師。如此,他們在西線最多能夠動用的兵力是40個師,考慮到兩線作戰的弊端,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把人力、物資和運力全部投入到西線。因此,開戰後的第一個月是我們發動進攻的最佳時間,一旦俄國人的波蘭突出部被消滅,德軍便可以抽調更多的東線部隊投入到西線戰場,我們的優勢也將不復存在。要知道,德國人在歷次戰爭中能夠擊敗我們全是靠人數上的優勢,無論是在1816還是在1870年,在區域性戰場上,他們用於攻擊的兵力總是我們的兩倍以上甚至五倍之多。現在既然兵力的優勢在我們一方,那我們自然要堅決的抓住這轉瞬即逝的機會,以二號方案為藍本,對德國人發動暴風驟雨般的雷霆攻勢,一舉將他們打垮,可以說接下來一個月的戰局將決定本次戰爭的最終結果。”
讓科勒爾將軍說到激動之處,雙手握拳做出斬釘截鐵之狀,由於語速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