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的下屬相處融洽,那也是一段佳話。
“那就要請趙兄日後多多指教了。”汪孚林笑吟吟地點了點頭,接下來,他細細詢問了一番廣東情況,尤其是澳門的局勢。當得知一切進展順利,葡人也因為自家國王太瘋,國家內部亦是危機潛藏,於是不停地在加深和廣東官府的接觸,他不禁琢磨著,要不要再放開一點口子,弄一兩個有真才實學的傳教士進來,和本國同仁交流一下各種數理知識。
就在兩人相談甚歡的時候,外間突然傳來了鄭有貴的聲音:“掌道老爺,宮中急召,說是請您參加廷議!”
汪孚林連忙把鄭有貴叫了進來,也不避趙明賢,直截了當問道:“除了我之外,都察院還要召誰?”
“都察院除了總憲大人,就只有掌道老爺您。”見汪孚林眉頭大皺,鄭有貴趕緊說道,“總憲大人正好不在,說不定已經去商議了。來傳話的人說是十萬火急,請您儘快。”
此話一出,趙明賢看向汪孚林的眼神不禁又多了幾分敬畏。
廷議這種事,御史與會並不稀奇,但並不是所有御史都有這種參與商議朝廷大事的機會,更何況,這次十三道這麼多監察御史,竟然只召汪孚林一個人去?(未完待續。)
第八八三章 絕不姑息
無論是集議、部議還是廷議,汪孚林這一年多來都參加了不少。這便是御史位卑權重,比絕大多數六部司官,甚至五品郎中都更有優勢的一大原因。
作為天子近臣,御史本來就有很大的機會參與高層決策,更何況,汪孚林還不是普通的監察御史,而是廣東道的掌道御史。
這會兒當他踏入東閣的時候,放眼看去,他就發現到的人很少,但大多數是熟面孔。
左都御史陳炌這是他的頂頭上司,自然最熟悉不過。戶部尚書張學顏曾經是遼東巡撫,他在遼東時與其打過多次交道,在兵部尚書譚綸去世之後,他還“孤注一擲”在廷推的時候推了張學顏,為此和汪道昆“鬧翻”。雖說張學顏入京之後,他與其並沒有太過密切的往來,但此時心照不宣一笑,在外人看來也頗有默契。
反而是接替王崇古的兵部尚書方逢時,他雖說常常見,但總共也沒說過幾句話,因此不過行禮致意而已。
再有便是掌管錦衣衛的都督僉事劉守有,這位雖出身麻城劉氏這種士大夫之家,但因為是武官,基本上很少出現在東閣這種地方,此時自然頗為醒目。
面對這種配置,汪孚林在心裡一沉吟,就知道今天廷議之事只怕就和遼東大捷之事有關。可即便如此,他仍然覺得參與的人實在還是太少了。其中最微妙的是,都說科道科道,都察院來了陳炌和他兩個,六科廊卻是一個人都沒有,吏科都給事中陳三謨這個張居正的親信竟然沒來,這就顯得有些失衡了。不過,最名正言順的兵科,都給事中和左給事中全都在遼東,此時沒人來卻也還算合乎情理。
就在他這個年紀最輕,資歷最淺,官兒最小的一一和其他人廝見過,主動在最末位入座之後,就只聽外間傳來了一個聲音,道是元輔張先生到。
雖說閣臣不參加廷議這種規矩早已形同虛設,但張居正大多數時候也是不會輕易參加廷議的,以免外間議論閣臣侵奪部權。但此時此刻,邁進東閣的張居正卻步伐穩健,半點沒有猶豫在居中主位上一坐,掃視了一眼眾人,就直截了當地吩咐道:“劉都督,之前那個速寧下錦衣衛詔獄訊問,結果如何,你對大家說一說,也讓大家心裡有個數。”
眾人這才明白,劉守有今日與會,竟然是為了這事來的。原先在眾人心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