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的能力的人就具備了成大造化的前提。
如果發現今天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很難找到應變方法的話,他們會到古人的經驗中去找答案,千百年來古人的經驗經歷了歲月磨合、千錘百煉,往往行之有效。鬼谷子闡述的是一種“古為今用”的哲學思想。
美國總統里根推崇老子治國思想“治大國,若烹小鮮”,在任美國總統期間奇蹟般地迅速扭轉了美國經濟乃至國運的頹勢,降低了一度高達兩位數的通貨膨脹,使美國經濟也出現了朝鮮戰爭以來最高的增長率。
日本人有一個格言:“沒讀三國,枉活一生。”日本人靠著“拿來主義”拼湊出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勿庸置疑《三國演義》對他們的影響頗深。
毛主席締造了新中國,他是老子以來真正理解和自由運用老子理論的人。毛主席青年時期就很愛讀《道德經》,在他的《講堂錄》中記錄大量的老子辯證法思想的摘錄。建國後,毛主席還經常讀老子的書,並關注哲學界對《道德經》的研究。毛主席對《道德經》哲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主要是在以下三個問題上:即相反相成的矛盾統一論、反者道之動的矛盾轉化論和柔弱勝強的發展規律論。
正確對待中國古代文化遺產和外國文化成果,在毛主席文藝思想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1964年2月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生的一封信上,他作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批示。這是他一貫思想的高度概括與凝鍊。“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經毛主席高度濃縮與概括,其外延自然也就擴大了;它無論作為理論原則、指導思想,還是作為方針、政策,其適用的範圍,早已不僅限於文化藝術領域。
毛主席非常重視學習和研究歷史;從中汲取有益的經驗和教訓;以服務於現實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因而“古為今用”是毛主席讀史的根本目的。學習毛主席古為今用的思想;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老子說:“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李世民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
古人說:“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俗話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成語說:“前車之鑑”、“古為今用”、“道冠古今”、“能者為師”等等。
這些名言、俗話、成語裡都包含有“古為今用”思想體系。
忍辱負重的司馬懿
忍辱負重的司馬懿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軍10萬至郿(今陝西眉縣)的渭河南岸的塬上,司馬懿率軍過渭河背水築壘同諸葛亮相待。諸葛亮為準備長期作戰,屯田於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這一期間,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均不應戰。諸葛亮給司馬懿送來一些婦女的衣服,羞辱司馬懿不是男子漢。司馬懿心中大怒,卻強作笑顏:“孔明視我為婦人耶?”接過衣物,厚待來使,繼續堅守。
對這件事,《三國演義》中的描寫是相當精彩的,史書上也有相關記載。在封建社會,婦女地位低下,所以諸葛亮故意送去女人衣服激怒司馬懿。當時,婦女是愚昧無知,懦弱膽怯的象徵。諸葛亮給司馬懿送巾幗素衣,把他視為婦人,無疑是個莫大的侮辱,意在激怒對方,使之出戰。司馬懿身為魏軍大都督,如果是一般人,絕對是咽不下這口氣的,但司馬懿老謀深算,對當時的形勢作了冷靜分析:一是戰事於魏不利。諸葛亮六出祁山,鋒芒正銳,誓與魏軍決一死戰。剛剛敗軍之後,如果貿然出戰,勝算是很小的。二是蜀國小,力弱,雖集三年之力伐魏,但後方懸遠,蜀道崎嶇,30萬大軍的補給不易解決,經不起曠日持久的消耗,所以打算速戰速決。魏國則不同,他們國大人多,物力雄厚,戰場又離渭水平原不遠,補給十分便利,利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