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才會問世,後面的兩部,即《海權對法國革命和法帝國的影響:1793-1812》與《海權與1812年戰爭的聯絡》要到一九零五年前後才會完成,但是與海權有關的著作已有不少,而且馬漢已經對海權產生了較為系統的認識。更重要的是,馮承乾深知“海權論”對歷史產生的影響。哪怕馮承乾不瞭解“海權論三部曲”,也有能力影響與改變歷史。
人員方面,即便沒有馮承乾,德意志第二帝國也不缺乏優秀官兵。
在馮承乾熟知的歷史中,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海軍官兵在技能、修養與士氣上,都明顯高於對手。
關鍵,還是物質基礎,即戰艦。
建造戰艦,考量的是一個國家以工業與科技實力為核心的綜合國力。
現實很殘酷,作為新興工業強國,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工業實力還不夠強大,科學技術也不夠先進。
馮承乾說得很明白,即便帝國奮起直追,也要十年之後才能初見成效。
說得再簡單一些,即便腓特烈三世全力支援海軍建設,也需要花上十年的時間來鞏固與夯實基礎。
至於腓特烈三世關心的花費,更是一個天文數字。
馮承乾並不指望皇帝能夠立即做出決定,只希望腓特烈三世能夠深入思考一下,早日認清海軍的重要性。
所幸的是,腓特烈三世不是一個優柔寡斷的皇帝。
“勃蘭登堡”號即將進入威廉港的時候,腓特烈三世再次把馮承乾叫了過去。
“我考慮好了,回去之後就找宰相商量。”腓特烈三世這兩天也沒休息好,大概一直在考慮海軍的事情。“也許達不到你提出的要求,但是肯定比現在好得多。我會替你爭取,也希望你不要讓我失望。”
“陛下有什麼希望?”
“得到一支強大的海軍。”
馮承乾笑了笑,沒有接這句話。
腓特烈三世也笑了笑,說道:“不需要女王那樣的海軍,只要能夠與之抗衡,在必要的時候發揮必要作用的海軍。”
“這麼說,陛下需要的只是一支‘風險艦隊’?”
“風險艦隊?”
馮承乾一愣,知道自己又說漏嘴了。
在馮承乾熟知的歷史中,要到十多年後,受到重用的提爾皮茨海軍元帥才會提出“風險艦隊”理論。
“簡單說來,就是一支能夠讓敵人有所忌憚,從而不敢輕易向帝國開戰的艦隊。”
“具體一點。”
馮承乾稍微沉思了一會,說道:“大英帝國的安危繫於海軍,國家利益也繫於海軍。如果我們的艦隊能在海戰中重創英國海軍,哪怕不能取代英國,也能讓英國喪失全球霸權,被其他列強取代。只要有這個風險存在,英國就會有所忌憚,從而不敢與我們為敵,更不敢向我們開戰。”
“這只是假設。”
“如果英國與我們開戰,我們就能透過海上決戰迫使英國退出戰爭,至少使英國喪失干預歐陸戰爭的能力。”
腓特烈三世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似乎明白了馮承乾的意思。
“如果陛下需要的是這樣一支艦隊,並不難辦到。”
“是嗎?”
“英國海軍奉行兩強政策,即艦隊規模超過兩個最強大的競爭對手之和,所以帝國海軍的規模只需要達到英國海軍的一半、或者稍微多一點,就能促使英國修改基本政策,放棄與我們對抗的念頭。”馮承乾笑了笑,說道,“即便英國仍然與我們為敵,我們也有機會在海戰中挫敗英國艦隊。”
“如果給你陸軍預算的百分之十,你能辦到嗎?”
“這……”
“當然,這只是開始,今後會逐年遞增。”
馮承乾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