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裝甲後排水量還會增加,其最為可能的原因就是“建安”艦830噸的排水量只是正常排水量,而“大同”過千噸的資料屬於滿載排水量。
“大同”艦的長度因為艦首的改造,比“建安”略有增加,達到79。24米,艦寬則隨著裝甲的拆除縮小到7。92米,長寬比依然是10。軍艦艙深5。18米,艦首吃水2。59米,艦尾吃水3。35米。動力效能上,改造後的“大同”艦主機功率銳減為3884馬力,最高航速只有17節,正常航速僅為12節。(30)
武器和各種裝備方面,改造後的“大同”艦武備一直到1933年10月7日才安裝完成。原先的艦首100毫米炮和艦尾的65毫米炮更換為120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軍艦中部的兩門65毫米炮隨著耳臺的取消被撤除,改在煙囪下方的甲板室和艦尾獨立的甲板室之間的空地,安裝一門阿姆斯特朗75毫米炮。此外,“大同”艦還裝備57毫米口徑哈乞開斯單管機關炮兩門,分裝在駕駛室兩旁舷邊;20毫米厄利孔高射炮一門,裝備在尾部獨立的甲板室頂部;馬克沁機槍六門,其中兩門安裝在煙囪後方,兩門裝於首樓末端,另兩門裝在飛橋兩翼。原“建安”艦設定在主甲板上的兩具魚雷發射管則被取消。經過如此一番改頭換面,魚雷炮艦的身份已經當然無存,出現在民國海軍檔案中的“大同”艦型被修改作輕巡洋艦。(31)
從清末到民初進行的幾次軍艦無線電加裝活動中,“建安”都沒有輪上,改造為“大同”後,終於補充上了無線電裝置,安裝長、短波真空管式收發報機各一臺。配合無線電臺的安裝,“大同”艦前後桅杆都加高至24。38米,在兩桅間架設無線電天線。(32)
結合整體的改造情況分析,重建後的“大同”艦,實際呈現出了類似於“中山”、“咸寧”等艦的外觀。而這種艦形,其實就是延續自日製“嵯峨”、“江元”、“楚同”、“安宅”、“橋立”等軍艦,一脈發展而來的日式長江炮艦。結合民國南京政府時代,在放棄外海、扼守長江的戰略下,大量建造類似長江炮艦的情況分析,對“建安”的改造就是為了使其變為一艘事實上的長江炮艦。
尾 聲
“建安”變成“大同”後,經海軍驗收,認為合宜可用。1931年1月20日,南京政府海軍部又電令江南造船所,要求參照“建安”改造的例子,將其姊妹艦“建威”依樣改造,“以期行將起廢者,覆成力量強大之新艦”。
“建威”艦的改造工程很快於1月26日開始,“約費半月之時間,乃將應拆之大件完全拆卸”。拆除工作完成後,即參照“大同”的改造方式進行修造,由於有例可循,進度較“大同”快了許多。“拆卸之工程完畢遂開始改造,有時鋪鐵板,有時打泡釘,有時敲刮鍋爐。至3月初即次第裝置大小各件。至4月底,所有鍋爐、圖房、桅杆、駕駛房、錨鏈等各種重要處所都已落成。”
作者收藏的一張“自強”艦原始照片
當年5月中旬,所有艦炮、電臺等裝置安裝上艦,開始進行全艦油漆、裝修。6月15日下午1時,改造一新的“建威”開始測試鍋爐。經過連日的試驗,檢查各處儀表、接頭都工作正常後,6月29日早晨6時,“建威”開出吳淞口航試,測得最大航速17。5節,正常航速14節,“起錨機、轉舵、羅經等均頗合用,艦尾炮、飛機炮並機關炮等亦佳”,海軍部遂將其重新命名為“自強”。(33)
“自強”艦的外觀、各種引數以及武備配置等,與“大同”艦幾乎別無二致,二艦在外觀上最明顯的區別主要是桅杆。“大同”艦前後桅杆高度相等,都是24。38米,而“自強”的前桅杆高26米,後桅只有15米。比較兩根桅杆的高度,是從外觀上辨別二艦的最好依據。(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