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子,個個神色緊張,眼色忐忑地望著正慢條斯理走來的文翰。
文翰走到他們身前,並沒有說什麼大仁大義的大道理。因為對於這些農民出身的賊子來說,他們根本不懂。
所以,文翰予他們說的是生存、還有未來。他給予這些賊子兩個選擇,一是成為他的河東軍,二是丟下手中的殺人利器,回到河東,重新做回農民。對於他們以往所做的罪行,文翰既往不咎。
這些賊子大部分都是出自河東,原本都是農民,而他們之所以落草做賊,是因為無地可耕,為了生計而成為反賊。
現在河東推行了屯田,河東的流民都分得土地,而這些賊子許多的家眷就是當初河東的流民內的一部分。而這些賊子內,也不少有收到自己家眷的來信,無一例外都是,勸他們回去河東,不要再做反賊,現在有了地,就不怕會餓死。
所以這些賊子,也知道文翰口中所說並不是騙他們的。二千三百多個賊子幾乎都在猶豫不覺地環視四周,看看周圍其他的人如何選擇。
過了一會後,有不少的賊子丟下了他們手中的武器,走到了一邊。走到這一邊,就代表他們是選擇,回去河東,回去他們家眷的身邊,重新做回農民。
想要回去的耕田做回農民的賊子,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中年男子,這些人大都是上有老下有小,他們當初之所以加入反賊之列,其中家庭的生計佔了好大一部分原因,他們打家劫舍後,分得的糧草、銀兩,很多都是送回給自己的家眷。
現在他們在河東的家眷分得了地,那麼他們就不再需要過著刀口舔血的日子,回去河東後,就可與自己的家眷共享天倫之樂。
原先他們不回,是因為反賊中也有反賊的規則,一旦他們逃回河東,就會遭他們頭目的通緝、追殺。為了不連累家人,他們只好繼續頂著反賊的頭銜生活下去。
而剩下大部分的賊子,都是一些年強力壯的青年,此番年紀,正是他們鋒芒畢露之時,他們當然不想就此回去河東,耕田種地,過著碌碌無為的生活。
更何況,剛才文翰說出河東軍的待遇,優厚得讓他們無法抗拒,糧餉雙份,體卹金又是遠遠高出其他州郡的軍隊所給與的。
升遷體制更是,有能者居之,只要有足夠的功績,就能有出頭之日,不會像其他軍隊那般唯親而用,當長官的都是將軍的親信、子嗣、族人。
而且,更重要一點是,他們所追隨的是,他們心中偶像、楷模,文翰,文冠軍。文翰年紀與他們相仿,又是寒門出身,所以他們對文翰天生會有一種親近感。而文翰也確實毫無架子,這些賊子剛才也有不少人暗中留意到,文翰待其軍士十分關切,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家人似的。
所以,他們最終還是做下決定,跟隨文翰,或許能在未來闖出一片光明也說不定。
高順讓周邊計程車卒快速地清點一下兩邊的人數,離去的有一千三百百人左右,而選擇留下來的有一千人。而這一千人都是年輕力壯的壯丁,對這種結果,文翰甚是滿意地朝留下來的人點了點頭,同時向他們微微一笑。
離去的人,文翰用一布卷寫下一道指令,交給被一千三百歸去之人推薦出來的一個看上去甚是沉穩的中年男子。文翰讓他們回去河東後,到安邑尋找張紘,說到時候,張紘會竭力地幫助他們找回他們的家眷,安頓下來,重新生活。
而留下的一千人,文翰將他們打散,然後分到他麾下各支兵馬裡,然後又提升他原先兵馬中,一部分已有了不少功績的將士,做這些新加入兵卒的頭領。這樣一來,文翰就不怕他們日後會有二心。
這一千人既然選擇了留下,追隨文翰,那麼他們自然接受了文翰的調配。有了這一支一千人的新力軍補充,文翰現今所領兵馬的數量,便達到了五千五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