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了。
這時我這才知道,原來在我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對孩子們來說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在他們安靜下來之後,我對他們說:“彼得、南希,你們來這裡量一下,媽媽在離你們相同遠的地方讀書。”
一直默不做聲的愛麗絲聽到這話也忽然叫了起來:“為什麼把我漏掉了,也要從我的房間量一量。”
在以後為他們讀書的時候,他們總要因為這件事而爭吵。
於是我不再估量距離,而是找出尺子,讓孩子們直接去測量。孩子們找到一個都滿意的位置後,把椅子搬過來,還做了一個記號。
“從今天開始,我就在這個位置讀書,這樣公平吧?”
我一邊讀書一邊想了很多。孩子們對細微的差別竟然敏感到這種地步,孩子們的想法和大人有很大的差別……
孩子們不只會在乎媽媽給予其他兄弟姐妹的東西,連兄弟姐妹和媽媽的關係也很在意,而媽媽們卻總是忽視這一點。
和以前的大家族式生活方式不同,現在只有父母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懷。孩子們認為兄弟姐妹會奪走父母給自己的愛,這就是為什麼孩子們連一點點小事都要斤斤計較的原因了。
從那之後,如果哪個孩子不舒服,在照看那個孩子之餘,我還要照顧到其他兩個孩子的心情,不能冷落了他們。在想表揚一個孩子的時候,我也會找其他理由,三個孩子一起表揚。
我覺得世上最微妙的關係就是小孩子之間的兄弟姐妹關係。這種關係用大人的思維是很難理解的。媽媽在處理孩子之間的關係時,要拋開大人的思維,不要忘了,在媽媽眼中的小事,對孩子們來說可能就是一件大事。
要承認每個孩子的個性
韓國的媽媽們總是給孩子定一個標準,然後經常拿這個標準把自己的孩子同別的孩子做比較。而這個標準通常就是學習成績。
一百個人有一百個不同的性格,孩子更加是這樣。一樣的父母生出的孩子個性各不相同。但是媽媽們總是看不到孩子們不同的個性,只按照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如果符合媽媽規定的標準就是有能力的孩子,不符合標準就被認為是沒有能力的孩子。
有的孩子因為沒有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在和兄弟姐妹的比較中處於下風,他們也認識不到自己的特長,於是就以為自己是一個沒用的人,將自己排除在這個家庭之外。
正在撫養孩子的父母們,首先應該弄清孩子們的不同個性。認為只有“學習好才是好孩子”的想法,只會剝奪孩子的個性。透過孩子的個性,可以瞭解孩子適合做什麼。一般情況下,語文好的孩子英語也好,唱歌好的孩子畫畫也好。在弄清孩子的個性後,就要針對孩子的個性因材施教。
也許有的媽媽會這樣問:“如果太注重孩子的個性,會不會影響孩子同其他兄弟姐妹的相處呢?”
當然不會。孩子們個性的發展反而會使兄弟姐妹間的關係更加和睦。以我的經驗,孩子們透過比較,相互影響,相處會更加融洽。
從小就很內向的彼得,在具有領導才能的愛麗絲的影響下,不知不覺地變成了外向型的人,可以口若懸河地發表自己的主張。南希除了具有音樂細胞外,還具備了邏輯推理和思考能力,最終成為了能言善辯的律師。而她的邏輯推理和思考能力正是受了彼得的影響,善於辯論則是受到愛麗絲的影響。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個性迥異的孩子們忽然有了共同點。這正是兄弟姐妹互相影響的結果,他們吸收了其他人的優點。
電影《像流淌的江水》中有這樣的臺詞:
“不知道河裡的小魚對遊向何方是否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但是,最終所有的小河都會匯入一條江,而江水最終也會流入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