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高宗對於餘姚和平江兩地所生產的祭器,始終不滿,終於與紹興十三年,下令開辦皇家御窯廠,修內司官窯和郊壇下官窯。
自此,這兩個窯口,就始終承擔起為宋廷燒造禮器,以及其他陳設器、生活用瓷的使命,直到南宋滅亡。
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北宋官窯弦紋瓶杯是代表文物之一,它具有典型的仿漢代銅器式樣,器身不滿大片紋,縱橫交錯,線條簡潔壓制,釉色凝厚深沉有玉質感。
不過沒有窯址出土的東西,即便是有大咖的認證,也難以成為鐵證。
正如臺城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粉青三登方葫一樣,這件文物是清宮舊藏,早年被定義為北宋官窯所制,且在三登方壺足內可有乾隆皇帝御詩《詠官窯三登瓶:“修內成秘器,年陳陶氣澄。那餘下策火,祗裂細文冰。葆有精神足,疵無髺墾曾。耤回閒玩古,即物祝三登。詩末署“乾隆甲午季春御題”。”
皇家舊藏,又有乾隆皇帝的御筆認真,已經可以說是極其富有說服力了,但這件文物迄今為止,依舊在文物圈內有很大的爭議。
有人甚至提出了,此物為清代宮廷仿製品的說法,另外還有觀點認為是明宣德時期的器物,因做工精緻,模擬度高,就連大收藏家乾隆皇帝也把它當做北宋官窯的器物。
爭執不休,最終臺城博物館,將原本定義為北宋官窯粉青三登方壺中,代表年代的“北宋”二字去除。
這裡面最重要的原因,那是哪個涉及瓷器文物鑑定的硬性標準,窯址物才能確定瓷器是否真品的最關鍵證據。
遺憾的是,現在存世的北宋官窯文物,都不具備這個條件。
“你們最好祈禱,這些瓷器的碎片,沒有被毀壞到無法被修復的情況。”
“不然,老子要你們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