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兩人恨之入骨,把他們視為仇敵,所以那首童謠也應該出自這些人之手。
不過,滅亡周國的責任又確實與褒姒有著很大的關係,其導火索是周幽王寵愛褒姒,立褒姒為王后,又立與褒姒所生之子伯服為太子,而廢黜了申後及與申後所生之子宜臼的太子名分,因而激怒了申侯,聯合繒侯和犬戎,打進了鎬京,殺掉了周幽王,擄走了褒姒,並且把周王室的寶物席捲一空。但是,直接責任卻是因為周幽王為求褒姒歡心,屢次“烽火戲諸侯”,又任用“善諛好利”的虢石父為卿,遭到了國人的反對,最終亡國。至於將童謠的原意歪曲,嫁禍褒姒的養父母,卻只能說是有人有意為之,而這個人很可能就是周宣王。
讀了以上兩節,讀者不難發現這兩人的一個共同點,即:他們都是周宣王的重臣。“樹大招風”,自然會有很多的政敵,想置他們於死地,因而出現那樣的童謠也就不足為怪了。
揭秘
這麼淺顯的道理,連二千多年後的一個普通大學生都能看得出來,難道處於當時環境下的周宣王就看不出來嗎?非也。周宣王之所以要那樣做,目的很明顯,就是要轉移公眾的視線,以保護他的兩位重臣,尤其是要保護召伯虎,因為召伯虎是他的救命恩人。
事情是這樣子的:由於宣王的父親厲王的倒行逆施,把山林統統“收歸國有”,嚴重損害了國人的利益。而且,為了防止國人的反抗,還在街頭巷尾,密佈了自己的眼線,一旦發現國人中有發洩不滿情緒的,立即抓起來殺掉。所以公元前841年,國人忍無可忍,發動*,把厲王的王宮圍了個水洩不通,一定要殺了厲王,以平民憤。厲王見勢不妙,匆忙翻牆而逃,躲到了彘這個偏遠的地方。國人不依不饒,還要斬草除根,把厲王的太子姬靜也殺掉。太子慌忙躲進了召伯虎的家中。國人又把召伯虎的宅邸圍了起來,要召伯虎交出太子。沒辦法,召伯虎只好大義滅親,把自己與太子年齡相當的兒子冒充太子交給了國人,眼睜睜看著國人把自己的親生兒子砍了頭。
十四年後,厲王在彘這個地方病死了,國人的情緒也漸漸平息下來。於是,召伯虎把太子姬靜抬了出來,立為宣王。您說,像這樣的大恩大德,宣王能不報嗎?
基於這樣一種知恩圖報的念頭,宣王親手製造了這樁冤案。現在,沉冤總算得到昭雪,那對以製造弓箭為生的夫婦應該能夠含笑九泉了吧? 。。
敖包
黃鉞很幸運,趕上了一次祭敖包的活動。
這是他從事記者工作十幾年來第一次趕上這樣的活動。因為他不是專門採訪民族風俗的記者,以前當他採訪別的事情時不是這類活動剛剛舉行過,就是還要等很多天以後才能舉行,而他的工作性質又不允許他無限期地等下去,因此總是遇不上。這次終於讓他碰上了,他感到很新奇,也很興奮。
在內蒙古自治區內所祭的敖包分許多種,有氏族敖包、紀念敖包、全旗敖包等。這次祭敖包是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賀日斯臺蘇木舒日根臺嘎查舉行的。主辦者是來自本旗的額魯特蒙古人。
盟、旗、蘇木、嘎查分別相當於漢族的地區、縣、鄉、村。正藍是八旗之一,八旗的排序是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老舍先生寫過《正紅旗下》這部小說,北京也有叫“西三旗”和“藍旗營”的地方,就是指的這八旗。
祭敖包都要在太陽剛剛跳出地平線的時候舉行,古文中管這個時刻叫“平旦”,而甲骨文的“旦”字就像一輪紅日剛剛躍出地平線的樣子。因此,凡是參加祭敖包的人都要起個大早,在天還沒亮的時候就要趕到現場,黃鉞也是睡得正香的時候被專門陪同他採訪的旗委宣傳部的蒙族少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