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表也。此天地上下升降外內出入之相通也。人合天地陰陽之道。營運不息。可以與天地相參。如升降息。則氣立狐危。出入廢。則神機化滅矣。
雷公曰。細子無以明其然也。黃帝曰。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複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
留之發為痺也。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痺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凡刺寒熱者。
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乃止。乃調其虛實。其青而短者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僕。不得言。悶則急坐之也。
此復申明上文之義。蓋假病刺以證血氣之生始出入。下經曰。先度其骨節大小廣狹。而脈度定矣。蓋十二經脈。皆循於骨節間而為長短之度。其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絕道者。別道也。蓋胃腑所出之血氣。行於經別者。從經別而出於絡脈。複合於皮中。其血氣色脈之會合。皆見於外。故刺諸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
留之發為痺也。經雲。病在陰者名為痺。蓋面板絡脈之邪。留而不瀉。則入於分肉筋骨之間而為痺。
與邪居經脈之中。留於本末。不動則熱之不同也。診、視也。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赤則有熱。
蓋浮絡之血氣。皆見於皮之部也。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胃中熱。魚際絡赤。蓋皮絡之氣血。本於胃腑所生。從手陽明少陽。注於尺膚而上魚也。氣者。三陰三陽之氣。胃腑之所生也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氣益虛而不能行於外也。悶甚則僕不能言者。謂陰陽六氣。生於胃腑水谷之精。而本於先天之水火也。少陰之氣厥於下。則僕而不得言。故悶則急坐之。以啟少陰之氣。即如上文之緩帶被髮。大杖重履而步之一法也。高士宗曰。上節以十二經脈。分別衛氣血氣之行於面板絡脈。此節單論面板絡脈。以復申明上文之義。黃載華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淡滲面板。生毫毛。是脈外之氣血。又從衝脈而散於皮毛。故曰複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謂經別所出之血氣。與衝脈所出之血氣。會合於皮中。當知面板血氣所出之道有三徑也。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KT 。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KT 同數葉朔)
經別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別者。謂十二經脈之外。別有經絡。陽絡之走於陰。陰絡之走於陽。與經脈繆處。而各走其道。即繆刺篇之所謂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與經相干。而佈於四末。不入於經俞。與經脈繆處者是也。玉版論之所謂胃者。水谷血氣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
天下也。胃之所出血氣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蓋胃腑所生之血氣。其精專者獨行於經隧。從手太陰肺脈。而終於足厥陰肝經。此榮血之循行於十二經脈之中。一脈流通。環轉不息者也。其血氣之四佈於面板者。從臟腑之別絡而出。雖與經相干。與經並行。而各走其道。出於孫絡。散於面板。故手太陰之經。別曰列缺。手少陰之經。別曰通裡。足太陽曰飛揚。足少陽曰光明。與手足之井滎輸經合穴不相干也。曰太陰少陰。曰太陽少陽。與臟腑之經脈各繆處也。此胃腑之血氣。四佈於膚表之陽分者。從大絡而出於孫絡面板。從絡脈而陰走於陽。
陽走於陰。如江河之外。別有江河。江可通於河。河可通於江。與經脈之榮血。一以貫通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