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也。故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分間者。謂手太陰之經脈。與經別之於此間而相分也。並太陰之經者。並太陰之經脈而行也。散入於魚際。謂入魚際而散於面板。即上文之所謂諸絡脈必行絕道而出入。複合於皮中。其會見於外也。實則手銳掌熱。氣盛於外也。虛則欠KT 。
小便遺數。氣虛於內也。蓋膚表之血氣。由臟腑經隧之所生也。當取之去腕半寸。即列缺穴間。別走陽明者。陰絡之從此而別走於陽也。尚御公曰。此篇病證。與繆刺篇之不同。繆刺篇論邪客於面板孫絡。溜於大絡而生奇病。病從外而內也。此篇論本氣之虛實。病從內而外也。故曰諸絡脈必行絕道而出入。朱濟公曰。如手太陰之列缺。手陽明之偏歷。雖非井滎輸經。然亦系經脈之穴。
蓋經別之各走其道。佈於四末。與經相干。於列缺通裡諸經之間。復別而上行。並經而入掌。散於絡脈。而合於皮中者也。張玉師曰。皮部論雲。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陽明之陽。名曰害蜚。
視其上下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少陽之陽。名曰樞持。少陰之陰。名曰樞儒。凡十二經絡脈者。
皮之部也。是皮部之絡脈。雖以經脈為紀。並循於十二經脈之部。然從大絡而出。別走其道。與經脈繆處。故有害蜚樞持之別名。同學之士。當於靈素二經。細心合參。其義始得。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裡。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
手少陰之別絡。與經相干。名曰通裡之間。去腕一寸半。別經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
屬目系。其氣實。膈間若有所支而不暢。虛則不能言。蓋心主言。而經別絡舌本也。掌後一寸。乃別走於太陽之絡脈處。故取陰陽分行之處而刺之。按心脈上挾咽。系目系。經別系舌本。屬目系。
蓋經別並經而行也。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繫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取之兩筋間也。
手心主之別絡。與經相干於內關之間。去腕二寸。別經脈而出於兩筋之內。循經並行。上繫於心包絡。心繫實則心痛。心繫與包絡之相通也。虛則為頭強。蓋包絡主行血脈。脈氣虛。故頭強也。
按十二經別。皆陽走陰而陰走陽。此不曰別走少陽。或簡脫也。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 。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 音偶疣音尤)
上腕五寸。乃手太陽經之支正。太陽之經別。佈於四末。與經相干。名曰支正之間。內注於手少陰之別絡。其別行者上走肘。絡肩 。手太陽小腸主液。實則津液留滯。不能淖澤於骨。是以節弛肘廢。三因曰。氣虛不行則生疣。小者如指上之痂疥。即 痤之類。氣鬱之所生也。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 。上曲頰偏歷。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痺隔。取之所別也。
去腕三寸。乃手陽明經之偏歷。手陽明之別絡。佈於四末。與經相干於偏歷之間。而別入於太陰之經別。其別行者。上循臂。乘肩 。上曲頰。遍絡於齒。又其別者。入耳中。合於宗脈。實則氣滯而為齒痛耳聾。虛則齒痺隔。蓋手陽明主行血氣於面板。以溫肌肉。虛則不行於外。故為齒寒而痺閉阻隔也。尚御公曰。取之別者。為偏齒入耳之別絡。非偏歷也。十二絡皆同。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