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叫金國人束手就擒。
可是這樣一員絕世悍將,卻被朝政召回,放棄北伐,並且最終死在了朝堂爭鋒之上!他不敢不回來,君臣大義在先,糧草軍餉在後,不想讓他北伐成功的人太多了!”
趙昚皺緊了眉頭。
岳飛死於二十年前,當時他還小,十多歲,瞭解的不多,也參與不到這些事情當中,只是他也隱約聽說,岳飛死的很冤。
很多人私下裡都認為岳飛死的很冤,可到底是什麼害死了岳飛,趙昚當時也不清楚。
長大之後閱覽書籍,查閱時人筆記,方知岳飛之死牽扯甚大,絕非三言兩語可以闡明,他心生擔憂,不敢繼續深究,便決定暫時擱置此事,不參與進去,以免引火燒身。
可是如今,這個往日裡最講究明哲保身的老師卻主動提起了那麼敏感的案件。
這不正常。
“老師,您的意思我還不是很明白。”
“戰爭,從來都不是單獨的兩軍交鋒,戰爭分作兩部分,一部分在正面交鋒,一部分在朝堂之上,一部分是看得見的金戈鐵馬,一部分是看不清的陰雲密佈。”
史浩緩緩道:“大宋之敗,並非僅僅是軍隊久久不經戰陣能決定,也並非是武將吃空餉、膽小怕事成風所能決定,朝堂是否團結一致,人心是否凝聚,是否所有人都渴望勝利,這也很重要。
因為軍隊拼殺是在前線,由士兵和將領決定,但是糧秣物資,對軍隊至關重要的糧秣物資卻是後方的朝廷決定的,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軍隊能否取勝,從朝堂上的行動就能看出來了。”
“朝堂上的行動又是如何呢?”
“明國朝堂上的行動高度統一,明皇號令暢通,上下一致,從辛棄疾北返到明國大軍開始調動,前後不過一個月,等於明國朝廷全速運轉,只為戰爭準備。
眼下,明國大軍遠離中都行動暢通,已經聚集在海州一帶,足以證明明國已經為這支軍隊籌備了足夠的糧秣,足夠明國軍隊行動,就算是處心積慮,明國朝廷的決心也足以讓大宋顫抖。”
史浩深吸了一口氣,緩緩說道:“而反觀大宋呢?大宋朝廷對這一戰做了什麼準備?下了什麼樣的決心?軍隊上了前線之後,糧秣供給方面可以讓軍隊放心嗎?
沒有,他們甚至還在爭執這一戰有沒有打的必要,這樣爭執下去,將來就算打了勝仗,要如何治理奪下的土地,奪下的土地要不要,都會成為爭論的問題,永無止境!”
趙昚對這些問題有一些瞭解,但是限於身份,他從未親身參與到其中的工作當中,對於這些工作沒有太深入的瞭解,只是知道一個名目。
但是他也清楚什麼叫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透過明宋雙方朝廷的行動,很容易就能判斷出這一戰到底誰的贏面比較大。
明國已經決定要打了,大軍都抵達前線了,而大宋還在爭執要不要打。
這樣的朝廷統領的軍隊,永遠都在被動防禦,而被動防禦的戰爭,註定是被壓著打的,打贏了不會得到什麼戰果,而反過來稍有不慎,就是慘敗,就是一潰千里。
趙昚捏緊了拳頭,臉上滿是不甘之色。
“大宋就真的一點贏的可能都沒有嗎?”
史浩長嘆一聲。
“老臣很不願意承認,老臣也是希望大宋越來越好,但是就目前來看,雙方一旦開戰,大宋獲勝的可能微乎其微,明國軍力遠強於大宋,這是事實。”
趙昚不甘。
“鎮江府的劉錡將軍乃名將、宿將,當年曾多次擊潰金軍,取得赫赫戰功,他難道不能力挽狂瀾嗎?”
“當年可以,現在未必,一者劉錡離開軍隊十數年,當年的舊部星散,很久沒有接觸軍隊的情況下,他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