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3/4頁)

現象,皆是“有欲”、“無慾”認識狀態不同的“自心現量”。從“本無所有”的道體循業(有欲)展現出“如虛空華”的“徼”的極性世界(能量態和物質態),領悟到老子、佛陀“玄之又玄”的證悟,知其“同出而異名”; 的機制,轉“常有欲”而為“常無慾”,以“徼”的層次昇華到“妙”的層次,這正是偉大聖者的本願。

“同謂之玄”,要認識這個“常無慾”和“常有欲”,以及對應的“妙”和“徼”,必須要有很深的體悟。“同謂之玄”就是說這兩者都具有很深的道理。“玄”是很深很微細的意思。“玄”本來是黑色的意思,“玄”表示幽深難以認識之意。

正因為“同謂之玄”,我們一般人認識不了,如果你能夠認識到“常有欲”和“常無慾”的存在,能夠認識到人有“無慾”的通道和“有欲”的通道,有“有欲”的認識狀態和“無慾”的認識狀態,有這種認識的人就不得了了,歷史上有這種認識的人不多。大家知道的釋迦牟尼佛和老子、孔子、莊子、惠能等一些人,就是這樣的人。還有其它的一些人,大家不太熟悉。孔子講“生而知之”和“學而知之”,但他在《易經·系傳》裡也談到“無慾”的認識狀態:“《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正是“常無慾”的認識狀態。“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正是“觀其妙”。《中庸》中講:“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這裡的“至誠”也屬於“常無慾”的認識狀態,“知天地之化育”屬於“觀其妙”。

這個“玄之又玄”正就是我們常說的歸根溯源,窮究本根,也是深化認識的過程。越溯源越歸根,就越接近真如實相,就越與道相符,就能更真實地體察到“道”的狀態和屬性,一切本來的面目就越來越清楚了,認識就越來越深了。深到啥程度了?深到老子說的得道了、體道了、“惟道是從”了,佛學上就叫證涅槃了,證了無上的正等正覺了,這就是“玄之又玄”的終極目標。

只有達到“玄之又玄”的認識層次,才能領悟“眾妙之門”。“妙”就是本來最深湛最圓滿的認識,亦最本質的狀態和屬性。道是真空實相,實相無相,但卻是無不相。其機制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循“常無慾”的“聖智”而現出道是“本無一物”的真如實相,同時,觀到“諸法空相”、“五蘊皆空”的“幻妄稱相”之妙道;循“常有欲”的極性處理機制,不同的境界,現出不同的“應所知量”。正如佛經講的,人看見水是“水”,魚看見水是“空氣”,鬼看水是“火”,天人看水是“琉璃”;人聞大便是“臭味”,狗聞大便是“香味”;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三世十方,“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都是眾生“循業發現”的“徼”。從認識論來看,所謂的法界,宇宙、世間、社會及人生的本來面目和現象世界,無非是“常有欲”和“常無慾”所“觀”的“徼”和“妙”而已!只不過是“聖智”觀到“妙”境,而“凡愚”只觀到“徼”界。但不管是“妙”還是“徼”其機制皆是“玄之又玄”,無不是“道”的不同展現(同出而異名),都具有深刻的道理,都是大智慧的聖人所證悟的哲理和規律。

聖; 智常處於“無慾”的狀態而現“妙”境,佛經稱“常無慾”的狀態為“清淨本然”,在此寂滅之態,必現妙明的照性,這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本源(道)狀態和屬性,也是“常無慾以觀其妙”的終極詮釋。“常無慾”的聖智之境,泯滅了極性的一切觀念,主客合一,能所不分,見相一際,無二無別,圓滿十方,究竟一相。所以,“常無慾”認識狀態時,只惟“常住妙明”、“不動周圓”的聖智現量,故釋迦牟尼佛稱之為“一真法界”、“圓覺”、“大覺”;老子稱之為

最新小說: 火影:綱手,跟我一起旅行吧 穿越火影之修真者的逆襲 永劫,從壞桃開始的亂殺生涯! 契約到期後我甩了負心漢 以輔助之名,助力IG再次登頂 開局單杆147 神印:黑夜女神今天篡位成功了嗎 第一玩家 男扮女裝的我,竟然成了皇后!? 北門老槍 神只:從哥布林開始 劍網三:沙雕玩家助我超神 一人:岐王李茂貞,千年歸來 網遊:開局2888億個屬性點 神秘復甦:此世之暗 王者:富婆寵溺這個射手太猛了! 網遊:一刀劈死神 網遊:神秘玩家 航海玫瑰 全民永夜:只有我能看到彈幕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