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故孔子作《春秋》,採毫毛之善,貶纖介之惡,稱曰:“周監於二代(5),鬱郁乎文哉(6)!吾從周(7)。”孔子知世浸弊,文薄難治,故加密緻之罔(8),設纖微之禁(9),檢狎守持(10),備具悉極。此言妄也。
【註釋】
(1)至周之時:這裡指周文王統治周國時期,西周王朝建立之前。
(2)衍:推演,發展。六十四首:指六十四卦。參見36·7注(3)。
(3)周之時:這裡指春秋時期。
(4)久薄:文薄已很久了。
(5)監(jiàn鑑):通“鑑”。借鑑。二代:指夏、商兩代。
(6)鬱郁:形容繁盛、豐富的樣子。文:文采。這裡指典章制度。
(7)引文參見《論語·八佾(yì義)》。
(8)罔:同“網”。這裡指禮法制度。
(9)纖微:形容很細緻。
(10)檢狎:當為“檢柙”,漢代人常用語。楊雄《法言·君子敘目》:“蠢迪檢柙”,李軌注:“檢柙猶隱括也。”檢柙(xiá俠):亦作“檢押”。糾正,矯正。參見本書《對作篇》。守持:保持,維護。
【譯文】
到了周國時,老百姓浮華輕薄,八卦很難再使用下去,因此周文發展為六十四卦,充分發揮了八卦的一切變化,使老百姓不再懈怠。到了春秋時期,老百姓輕浮很久了,因此孔子編寫《春秋》,表彰極細小的善行,貶斥極細微的惡舉,並稱贊說:“周朝的禮制是依據夏、商兩代的禮制制定的,多麼豐富多彩呀!我擁護周朝的禮制。”孔子知道社會在逐漸衰敗,老百姓浮華輕薄難於治理,因此提出了周密的禮法制度,設定了很細微的各種禁令,糾正什麼維護什麼,規定得極為完備詳盡。這種說法太荒謬了。
【原文】
56·9上世之人所懷五常也(1),下世之人亦所懷五常也。俱懷五常之道,共稟一氣而生(2),上世何以質樸?下世何以文薄?彼見上世之民,飲血茹毛(3),無五穀之食,後世穿地為井,耕土種谷,飲井食粟(4),有水火之調(5);又見上古巖居穴處,衣禽獸之皮(6),後世易以宮室,有布帛之飾(7),則謂上世質樸,下世文薄矣。
【註釋】
(1)五常:參見6·4注(1)。
(2)共稟一氣而生:王充認為人的道德屬性是由具有道德屬性的“氣”構成的。參見本書《率性篇》、《論死篇》。
(3)茹(rú如):吃。飲血茹毛:指太古時代,人類還不知熟食,生食禽獸血肉。《禮記·禮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魯之肉,飲其血,茹其毛。”
(4)粟:泛指穀物糧食。
(5)調:烹調。
(6)衣(yì義):穿。
(7)帛:絲織品。飾:衣飾,服裝。
【譯文】
古代的人心中懷有五常道德,後代的人也懷有五常道德。同樣都懷有五常道德,都是稟受了同樣的氣而產生出來的人,古代的為什麼單純樸實?後代的為什麼浮華輕薄呢?那些見到古代的老百姓喝禽獸生血吃帶毛生肉,沒有五穀之類的食物,後代挖地造井,耕作土地播種穀物,飲用井水吃穀物糧食,懂得用水火來烹調食物;又見到上古的人居住在巖洞裡,穿的是禽獸的皮,後代的人用宮室取代巖洞,懂得用布帛來打扮自己的人,就說上古的人單純樸實,後代的人浮華輕薄了。
【原文】
56·10夫器業變易(1),性行不異,然而有質樸文薄之語者,世有盛衰,衰極久有弊也。譬猶衣食之於人也,初成鮮完,始熟香潔,少久穿敗(2),連日臭茹矣(3)。文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