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偷窺”了一些“私密”。日記本的原主人是預三旅工兵連的一個排長,是個高中生,軍校十八期畢業。什麼軍校不詳,國民黨軍隊除了黃浦還有別的軍校嗎?於是我上網瀏覽了一下,無意中發現這樣一條尋人資訊:“我的爺爺叫陶敬華,為黃埔軍校十八期第一總隊工兵第二隊學員。”兩岸溝通多年了,倘若至今資訊全無,怕是凶多吉少了。
日記中最後一天是12月15日,但只寫了日期,沒有記下任何內容。這天晚上,正是八師突擊峰山的戰鬥打響的那天夜晚,也許就是日記本主人生命最後的一天。14日的日記標題是“一支生力往曉店子”。雖然大戰在即,但這個國軍排長還是挺自信的,和所有年青人一樣,這是一個屬於奮發的年華。所以在日記中不斷出現“努力”、“前進”等字眼,雖然是在一條絕路上“前進”。不過,日記中也有對國民黨軍隊陰暗的怨恨,對美軍飛揚跋扈的氣憤。但魏學誠還是嗤之以鼻,在他看來,這不過是一個良知未泯的蔣家王朝的殉葬品罷了。
打了勝仗,有槍有炮,再添一小本子,因為有用,魏學誠也是沾沾自喜,這戰地拾遺,還真是拾的物有所值,當時心情不亞於你在電腦商城抱回一個小本本。
據第三野戰軍戰史記述:“19日下午,被第一縱隊圍困於苗莊的第四十一旅,分兩股突圍,除300餘人逃脫外,全部殲滅。”如果要細究這部分殘兵是從哪裡突出去的,真和八師有瓜葛,說來還又好氣,又好笑。
這一天,整編十一師一一八旅由井兒頭北犯,困守苗莊、蔡莊的四十一旅乘機突圍。旅長董繼陶還算讀過幾本兵書,對突圍方向還頗費了一番腦筋。向西南,固然有一一八旅接應,但這裡有山野重兵把守,此行不見得定能成功。於是,董繼陶還真出奇招,向北。這更靠近共產黨的地盤,雖然有風險,但也是出其不意避實就虛的一手。於是他兵分兩路,一路向南佯動;主力朝北,然後再住西行。
董繼陶帶著殘部一路狂奔,不想撞到八師後勤駐地。當時有幾十匹騾馬都栓在樹上,這時散兵遊勇一擁而上,解開韁繩,跨上就走。想來供給部長真是要急得雙腳跳了,那可是八師的“運輸隊”啊。後勤部門沒有警衛部隊,只能眼睜睜看著“運輸隊”被敗兵劫走,這是八師的一個教訓。向南突圍的敵人,被七師兜住,全被繳械。向北的那一路,落荒而走,慌不擇路,旅長董繼陶也掛了花,但總算是撿了一條命。
騾馬被搶了,當然不是好事,但後勤人員不是舞刀弄棒的,後勤駐地可能還有傷員,所以丟馬比丟命強。只是班師的幾天裡,也苦了八師機關那些參謀幹事,輜重車無牲口拉,只能人拉手推,一轟而上,出大力流大汗,權當是大生產,好在是打了勝仗,人人興高采烈,倒也是其樂融融。
宿北戰役,山野以8000人的傷亡代價,在一場慘烈的階級搏殺中,以全勝告終。但歷史的車輪是永不停歇的,上世紀80年代,一個“歷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時代到來了。
於是我想,這位年青的工兵排長,也許是一個意氣風發的軍人,一個滿懷希冀的青年。和這位年青的工兵排長一樣,還有那顆穿過戴子奇胸膛的子彈。對他們的人生來說,是悲劇;對歷史長河來說——是正劇。
第十九章 家門弄斧(一)
班門弄斧,說得是不自量力。俺在“家門”弄斧,看你如何說道了。
正是宿北戰役激戰正酣之際,臨沂城下一支初出茅廬的新軍三板斧掄得有板有眼,生生將蔣某人的“鋼鐵雄獅”擋在了城門之外。
想到筆者開篇頭一句,即首先說的是八師。誰人不知八師“人高馬大”,一個頂倆。但其次還是說八師,難免有人會嘀咕,好漢還要三人幫哪!這道理陳老總比我們明白,不能老在八師的二畝三分地裡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