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政委童邱龍的話來說,就是在羅炳輝將軍指揮下作戰。
運河支隊史中也有這樣的記述:“頑敵一一七師為了掩護搶修鐵路,企圖奪回我位於利國嶧東南大成山陣地,一路攻我二營五連、六連於郝家莊馬園陣地。我二營戰士堅守馬園村,猶如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塹,一次次進攻都被打退;另一路一一七師主力攻我一營大成山陣地,敵人炮火之猛烈為十八團一次所見。這是我十八團與美式裝備的國民黨正規軍的第一次較量。然而自上午9時起戰鬥到黃昏,我團進行反擊,頑敵丟下250多具屍體退回國驛。”
對這一時期的戰事,父親寫有1萬多字的*。我記得非常清楚,是在病床上一筆一劃寫的,這時離他生命終點也就是半年光景了。
父親的文中提到與國民黨騎兵部隊作戰的事。按他的說法是國民黨騎八師,不過我在史料上沒有查到這個番號,但有說騎兵團的。父親是這樣記述的,“由於我們只知道國民黨騎八師全是回民,稱“馬回子”,對其它情況不太瞭解。只是由於頭一天拂曉我團一營在野外與其意外遭遇,當即俘獲敵十餘人,還有馬匹,步騎槍和一挺蘇式轉盤輕機槍。因此估計敵人的戰鬥力不會太強。特別當時我們部隊的幹部戰士都對敵人的“馬大蓋”(一種騎兵用的短三八步槍)和轉盤輕機槍有濃厚的興趣。一心想牽敵人的馬,繳敵人的槍。”
我想對轉盤輕機槍要特別說一下。既然是蘇式的,那應該就是DPM輕機槍了,這型機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曾大量裝備,但出現在解放戰爭中不免有些蹊蹺。一次聽作家王樹增的講座,最後是與聽眾互動,有人問他有沒有研究過解放戰爭中蘇聯對*的軍援。對此,王作家有些激動,他希望提問者能提供證據。王作家說,當年國民政府撤向廣州,唯一大使館遷向廣州的就是蘇聯政府。看來要說援助,也只是援助國民黨軍隊,特別是新疆盛世才,當然這也是在抗戰時期。這樣那兩門蘇羅通炮的來歷也清楚了。
連部通訊員小龍犧牲在後八丁村與“馬回子”的戰鬥中。父親是這樣回憶的:“敵人火力之猛是我們過去歷次戰鬥所未有過的。第一次衝擊李連長就負傷下去了,突擊排長王克生,副排長曾傳林犧牲了,且整個突擊排差不多連傷帶亡,幾乎全躺在敵人鹿柴上,我們的一排就這樣完了,我一看火就上了頭,我們算是豁上了!我立即大聲叫喊“小龍!你快去叫董慶奎帶二排上。”當時我坐在已經刨過的地瓜地裡,指揮機槍班進行火力掩護,小龍就臥在我身邊,當小龍剛要爬起,卻突然又原地臥下了,到這時,我還沒有意識到他會犧牲,我連續大聲喊叫他快去!快去!可他再也沒動,也沒回聲。我用手一摸他的頭,不由“啊”地一聲叫了出來,他已經犧牲了。當時他只有16歲年紀,還是一個正在開始旺發的幼樹呢!”
對於小通訊員的犧牲父親心中非常內疚,父親在文中記述,“因前天淋雨感冒,正發著高燒,出發前我動員他跟伙房一起行動吧,不要參加這次戰鬥了,可他怎麼也不肯,認為打仗時生點小毛病不參戰是極不光彩的事……”以後“我常常想起當時正在發燒的小龍以及悲痛欲絕的母親。當時她一邊哭一邊問我,‘孩子好不好’。其實小龍犧牲以後,我經常還感到他仍然在我的身邊。”也許,到了父親生命的盡頭,還記著他的小戰友
這一仗打得不成功,二連也沒能打進後八丁村,還犧牲了指導員胡林,說來胡林還是非常有為的年青幹部,其父胡大勳就是十八團的團長。父親連隊傷亡三分之二還多,而三排是剛剛從卡塘升級的區小隊,哪裡見過這樣的場面,有幾個戰士嚇得跑掉了。當時父親情緒非常不好,教導員花如景前來勸慰,花如景與父親除了戰友,還是“師傅”,兩人感情非常好,建國後還有來住。教導員除了說一些鼓勵之類話,也不無解嘲的說:“我們現在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