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大江南北。不少胸懷壯志、眼光獨到的英才們,似浪尖上的勇者般,駕風破浪,披荊斬棘,最終脫穎而出,成為這場時代鉅變中的先行者。
於是,無數懷揣夢想與希望的青年們,齊喊著“走出去,創未來”的口號,紛紛踏上南下的征途。
烏山之中,隱匿著一個鮮為人知的小村莊,這裡的居民不過幾十戶,世世代代都以農耕為生,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著看天吃飯的樸素生活。
然而,隨著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實施(也就是人們熟知的退耕還林政策),一時間大傢伙是無地可耕,無米可種。
龔家的老輩子走得早,留下兄弟姊妹五個,俗話說長兄如父,龔家老大自然肩負起了操持家務、照顧弟妹的重任。
這突然的沒了地,算是斷了生計,龔老大為此是夜不能寐,焦慮不已。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此正逢改革之秋,各地市、區、縣都在如火如荼的開展規劃專案,這搞開發就需要人力,於是乎各類招工啟示是層出不窮,這股風自然也吹進了烏山。
這天,指標下放到了村委會,當時的村長是位老革命,是真正接受過無產階級革命家崇高洗禮的人,那可真是“一顆紅心,心向黨,滿腔豪情,為人民”的主兒,在村裡可謂是德高望重,這也間接的為現任村長之後的工作開展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老村長一生的心血都撲在村裡,眼下有這好機會自是不敢怠慢,馬上召集村中的幾位幹部連夜部署工作,公告欄張貼的招工告示一出,村中的老少爺們兒些,是紛紛響應。
龔家人一合計,覺得是個機會,可家裡三個男丁,老二孩子尚幼需要照顧,老三還是個未成年的愣頭青——最終決定由老大帶著兒子南下闖蕩。
在安排好家中事務後,龔老大將這份沉甸甸的責任交與老二,自己帶著孩子登上南下的渡船,投身到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的光榮事業中去了。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龔家父子在工地上起早貪黑,任勞任怨一晃三年下來,倒也不是毫無收穫,但這賣體力的辛苦錢又要滿足日常開銷,又要補貼家用,剩下幾個大子兒想要在這鋼筋混泥土搭建的森林中混得一席之地,無疑是杯水車薪,好在自己混的施工單位是國營的,住有工棚,食有盒飯,還不至於活不下去。
這年,家裡出了大事兒,龔老大的婆娘突發重疾,一家人東拼西湊,拆東牆補西牆欠了不少外債也沒給治好,龔大嫂走的時候連個像樣的壽材都沒有,更別說請人置辦葬禮了,好在老村長知道此事後,自掏腰包請村中的黃老太來操持喪儀,這才讓龔大嫂走得體面些。
守孝三日,小龔看見自己的母親就躺在一口漆都沒上全的木槨之中,心中無比淒涼,暗自發誓要闖出個名堂來,喪儀結束後,便夥同村裡幾個年輕人南下去了廣州。
是夜,龔老大獨自坐在房中,看著自己老伴兒的牌位發呆。
想想自己外出這幾年,家裡兩個兄弟一個靠著自己的接濟置辦了新宅子,一個也已娶妻生子先後搬離了這個家。
空蕩蕩的老宅中,只剩下自己和孤燈一盞,這幾年沒日沒夜的打拼,錢沒掙到幾個不說,老伴兒還沒了。
想到此處,心下悽苦不由得是老淚縱橫。
真個是“麻繩專挑細處斷,厄運專找苦命人”。
:()巴怪談之陰陽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