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詩名。
“這些考校內容,乃琣之臨時所出,時間倉促,未及核對,出題或有舛誤,須你自行甄別,時間嘛,我們也不予你為難,早課兩個時辰應綽綽有餘,準備下,你便開始吧。”
說好的默寫,變成了抽查,看似減負,實則難度飈了好幾個層級。
原本顧悄只需記誦內容,現在卻還要熟知排版和目錄。最可怕的是,那些幾頁幾頁,盡是夫子信手拈的,有沒有都做不得準!
這就好比語文抽背,臨堂老師突然不按套路來,合上課本星星眼,“同學,咱們拆個盲盒好了,就背……嗯,第二百八十五頁吧。”
至於二百八十五頁在哪裡、有什麼,老師聳肩,不好意思,既然是盲盒,那自然他也不知道!
出著最刁鑽的題,顧衝面上卻笑眯眯鼓舞著後生,“聽秦夫子說,你有過目不忘的本事,這考法想來也難不倒你。這番剛好叫老朽開開眼,出盡奇才的十二房,天資究竟如何過人!”
顧悄磨了磨後槽牙:……這小鞋都換成三寸金蓮了,還能說不為難?
不給換舍,大可直說!何必如此婉折……
畢竟誰閒著沒事,正經內容讀完,還順帶鑽研頁碼和排序!
然而,這些還不是最蛋疼的。
真正令顧悄無語凝噎的,是這時代根本就沒有統一的教材。
大曆興文,書籍版本本就繁多,就算官刻本,也還另分南北監本、經廠本和府州本。
到底虧在,他未在書院正經讀過書,根本不知道顧小夫子出題用的是哪個刻本!
這幾頁幾頁,刻本不同,內容亦不同,叫他何如下手!
倒是顧憫看出顧悄為難,笑著放了回水,“你那房慣讀憫山堂刻本,學裡通行南監本,若以私刻本為藍本,章句、頁數對上也可。”
顧憫乃顧衝獨子,與顧衝生得有八分相似,同樣身形清瘦,眸光矍鑠。
只是他最是溫和,與端嚴持重的顧衝大為不同,眉目間總是帶著和煦笑意,最是得學生喜歡。
在休寧他亦是傳奇。
盛有才名,卻甘為處士,甘心在顧氏族學執教,已二十餘年。
顧小夫子口中的南監本、憫山堂本,便是顧悄腦殼痛的“三百千千”不同刻本。
舊時書籍,大體分為三個版本體系,官刻、私刻和坊刻。
官刻本,是中央、地方各級官方機構刊印的書。
自五代國子監統一刊刻以來,監本就成了官刻本中最有名的版本,也是歷朝歷代科舉考試的標準用書。
私刻本,是個人出資刊印的書。
舊時不少書香世家,好讀書、亦好藏書,得不少祖本、手抄本,便不吝斥巨資刻印以作私藏。
最早的私刻本,同樣出自五代。
彼時,蜀相毋昭裔微末時,酷好書卻無書,曾向人借《文選》《初學記》,其人面露難色,於是他發出宏願,“他日少達,願刻板印之,庶及天下學者。”
後來他果然飛黃騰達,雖為亂世相,卻銘記初心,傾其所能建學舍、立印舍、興文教。
他首刻的《文選》《初學記》,便是最早的私人刻書。
而坊刻本,便是民間書坊所刻之書。
書賈刻書,趨之以利,是以此本最多最濫,也最為良莠不齊。
這些版本換算到現代,監本大約就是通行人教版,憫山堂刻本算貴族私藏版,而坊刻版,則堪比曾經盛極一時的盜版。
江南刻書之風,自古尤甚。顧氏家學淵遠,擇善本精校以蔭後輩,並不稀奇。
是以,顧準教育子女,用的都是私刻本。而族學應試,用的自然是監本。
雖然顧憫高抬貴手,版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