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輕信地方官員, 仍留下三分之一,借皇商私田耕種。
這時候,顧勞斯先前拍下的田畝, 就有了實際用處。
黃、胡二姓家大業大, 加上胡十三的積攢, 如今顧勞斯的私田遍佈各地, 拿來做這行當最合適不過。
當然,天時地利以外, 最重要的還是人和。
誰叫他是大寧目前最大的關係戶呢?
不止番薯,他的大寧超級稻計劃,也被神宗列為農字二號工程, 正式啟動。
問一號是什麼?當然是兩河一江綜合治理工程!
謝大人帶回的這小片珍貴的天然“野敗”稻子,被留在氣候溫暖的閩南,請了經驗豐富的農人分櫱無性擴繁。
說起這簇“野敗”,來頭還不小。
它是大名鼎鼎的占城稻的自然“野敗”。
自宋代中原引入占城稻,在各地種植已有近四百年。
占城稻以其早熟、耐寒、適應性強, 不挑生長環境,在長江中下游大面積推廣。
占城稻早熟, 自種到收只需五十多天的週期。
與本土“晚稻”剛好配合成為雙季稻,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
但隨著占城稻的本土化, 它原本的性狀也逐漸退化。
李玉的使命,也包括重新蒐羅占城良種,正因如此,他這才因緣際會發現這片差點被老農扒光的“稗稻”。
接下來他們要做的,就是擴繁,以及大量的配種和篩選。
從大寧數量龐大的自然種裡,選出合適的父本,同雄性不育系母本雜交。
篩選出能維持不育系雄蕊退化性狀的保持系,用以新一輪制種;而篩選出的高產量、高抗性的雜交品類,則需要定向繁殖育種,用於糧食生產。
三系雜交的原理,其實就是自然去雄。
改變水稻自花授粉的短板,降低雜交的人工成本。
但這一技術的缺陷,就是農民再不能自主育種。
雜交水稻同後世許多作物一樣,性狀只維持一代,來年再種就需要重新購買種子。
這也是為什麼現代農業要講“種業振興”。
作為糧食的根本,種子的優劣直接決定了糧食產量和質量。
在現代,種源控制和雜交技術已經成為糧食領域的壟斷。
袁老雜交稻出來之前,水稻、玉米、大豆、蔬菜等諸多糧蔬作物的優質種源,都掌握在歐美大國手裡,一度中國近90的種子市場被美國壟斷。
大寧這個時代,種質資源戰打得雖不至於那麼激烈。
但從呂宋壟斷番薯、占城稻,韃靼壟斷汗血馬,甚至普通百姓也不願將優質蠶種共享等等現狀來看,也四處硝煙瀰漫。
這場不像戰爭的戰爭,也是場硬仗,同樣需要人打。
那麼,誰來掛帥領軍,誰來雲集影從?
越到科輔班後期,顧勞斯越在想,他在大寧讀書,究竟是為了什麼?
他希望他的讀書班,最後產出的不盡是尸位素餐的官油子。
而是能有那麼一部分人,願意犧牲眼前榮辱,同他一起做些“無意義”的事,去變一變這個世界的底層邏輯。
所以他與謝昭商量著,上書一封。
密摺所言,就是籌建大寧科學院,今科會試一併擴招。
考試於正科之外,最後再添一門農水。
正副榜取中後,於落第舉子中選農水科目優異者,擢入科學院,對口負責兩項工程。
密奏昨日呈上,未過夜就得神宗急詔。>r />
可見老皇帝窮狠了,倒是什麼新奇招式都敢接。
所以他今天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同瓔珞盤點名下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