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說,在家夫人可一切隨意,在外還是得守些禮節,防人詬病。”
呵,顧家都成“在外”了,這還說起禮節。
他好氣又好笑,謝景行這廝,就差沒把“顧悄歸我”刻在大門頭了。
但他竟詭異地覺得,這樣蠻橫護犢子的學長,有那麼丟丟可愛。
隨手將清單放到一邊,顧悄收了收心,也開始忙起正事。
小婚假結束,科考系列的最後一本書,也該上線了。
一路走來,他現編現用,一群人跟著他現學現賣。
如此林林總總,他覆盤下來,竟發現不管是基礎理論,還是行文技法,不論是重點熱點,還是備考竅門,他都傾囊相受,其實也沒有多少東西能教了。
會試其實就是鄉試的20版。
他們面臨的,將是大寧最嚴苛的主考,以及各省殺出重圍後最強勁的對手。
除此之外,考試本身並無不同。
這場大浪淘沙,赴京的新科舉人並歷年落榜舉子,亦有兩千人眾。
會試正榜取其中三百餘人。
較鄉試不同的是,會試錄取有著“南六北四”的不成文規定。
南,特指南直、江西、浙江、福建等南方科考大省,這些地方自古安穩,素來崇文,故而學生大多能考會考,常年霸榜。
北,即指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等地,北方動亂多,民風剽悍,重武輕文,因此學生底子差,與南方考生一同會試,時常被秒成渣渣。
太祖時期,南北就因爭榜鬧出過不少動靜,甚至上升到朝堂文武之爭。
朝廷為了南北平衡,更為籠絡北方人心,遂將會試分榜取士。
也就是說,南直其實能爭的,只一百八十個席位。
對手還是江西、浙江、福建這些地方的考霸。
難度簡直ax↑。
所以會試沒有捷徑。
他的科考系列最後一本,不是別的,正是一本海量題庫——
《會試上岸一本通》
當然,重點還是要劃的,押題還是必須的。
但顧勞斯汲取鄉試中槍經驗,將押題和重點分攤進每個單元。
並貼心標了一個不顯眼的“”。
嘻嘻。
題庫早在來時船上,就奴役謝大人一道發力。
現在已完成七七八八。
彼時謝大人在後頭筆走龍蛇,默歷年會試真題;
他在前面口若懸河,與一眾鄉下蛋子吹噓文書寫得好亦能升官發財。
舉的例子就是陳愈陳尚書。
陳愈是江西吉水人。
這地方人傑地靈,是江南望郡、狀元之鄉。
後世還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說法。
陳愈不負父老期望,太祖開元二十二年,年僅二十歲就高中狀元。
留京時,他由於文筆極好,尤其擅長公文寫作,不久就被太祖重用,成了他御用筆桿子。
太祖後期的詔令,明白曉暢,簡麗典雅,幾乎都出自這位之手。
太祖惜才,但也有一個壞毛病,就是愛給文臣和兒子牽線。
他將文臣之首雲鶴的獨女指給高宗,又覺不該厚此薄彼,遂將後起之秀陳愈的嫡女又指給了神宗。
挑來挑去,委屈臨死都沒挑到合適的,不然泰王必定也會得個文豪岳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