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周亡得太快,這讓歐羅頓措手不及。
四月初烏古斯大舉進兵燕周時,歐羅頓在猶豫,要不要攻打燕周邊地佔好處。宮廷會議上吵成兩派,一派代表軍方,強烈要求擴張;一派是保守貴族,還有一部分眼光長遠的貴族,認為應該暫時觀望:東部這兩個鄰國中,燕周雖然與歐羅頓接壤更廣,但烏古斯侵略性更強,相比燕周眼光放向大唐,烏古斯似乎更欲西進,比起出兵佔領燕周邊地的利益,歐羅頓更應該以燕周為屏,減少來自烏古斯和大唐帝國的威脅。
因為宮廷會議爭執不下,加上聖教的意見也有分裂,歐羅頓暫時採取了觀望態度。
五月十五大唐宣戰出兵,這也在歐羅頓的意料之中——唐人不趁火打劫才怪了。
燕周立即派出使臣前往歐羅頓,請其出兵,兩國共結“抗唐烏聯盟”。歐羅頓應諾結盟出兵之事——大唐出兵,若歐羅頓坐視,一旦燕周帝國這個屏障破滅,歐羅頓要直面大唐和烏古斯的兵鋒了。
結盟書雖然簽了,但歐羅頓以調兵為由行動並不迅速,私下打著主意,想要三國大軍都打得傷損時才出兵,好摘桃子。
這時大唐宣戰後,河西軍、中央軍、安北軍分三路越過橫馬山,跨過燕然河,二十五萬大軍會師後停駐在蘇木河以東,達勒戈壁以南,和燕周南下的三十萬軍隊會戰。這場戰役從五月十九日開打,時戰時停,一直打到六月十五。燕周軍戰損不斷,不得不從全國徵兵增援達勒戈壁,前後投入四十五萬兵員,至六月十五大會戰,只有兩萬騎突圍逃出。四十三萬燕周軍埋骨在這片三百里的血漠戈壁上。
大唐出兵前制定的戰略是——不急著攻城掠地,以消滅燕周軍的有生力量為目的。
這個戰略取得了巨大的勝果,也很好的麻痺了歐羅頓,坐等唐軍與燕周軍在這片戈壁上廝殺。誰知道燕周軍竟是敗得這般快?原以為至少要打兩三個月,竟然不到一個月折了四十萬人進去!
而唐軍在消滅燕週四十三萬兵員後,便迅如雷、疾如風,分三路北上,燕周軍抵擋不住,節節敗退。當歐羅頓醒悟過來出兵時,大唐和烏古斯的軍隊已經直逼帝都察合德了。
察合德在鮮卑語中是“長安”的意思,宇文氏一直惦記著打回中原,重回他們大周皇朝的都城長安,然而這個願望隨著燕周皇帝的自盡,宣告了它的徹底毀滅。
燕周亡國了。
但是,燕周西部三個軍鎮還有總計十萬的鎮戍軍,以喀納軍鎮的節鎮使——柱國大將軍、信王宇文健為首,據守西境不降。
燕周皇帝死得太果決了,這讓唐烏聯軍挾君令以降的計劃落了空。
如果皇帝活著被俘虜,無論是否投降,蓋了有國璽的投降書都會很有效力,至少權貴和大臣們投降不會覺得太可恥。而皇帝殉國而死,這情況不同了。那些未被唐烏軍隊佔領的地方要做出投降的決定有些顧慮了;何況,還有西境十萬鎮戍軍隊。
燕周皇帝的死訊一傳出,西部三鎮立即擁立信王宇文健為皇帝,打出“收復國都,恢復燕周”的旗號,很快聚攏了不願投降和猶豫不決的地方權貴,還有從四方湧來的殘軍,半個多月聚攏起了三十七八萬軍隊,號稱八十萬。趁著唐烏聯軍還沒打到西部,宇文健迅速出兵佔領西部三州,並聯合歐羅頓帝國出兵的十五萬軍隊,誓要收復國土,與唐烏聯軍決戰到底。
唐軍和烏古斯軍隊也暫時沒有西進的打算,畢竟已經佔領的燕周國土要消化,而大軍也需要休整。四國聯軍便以庫魯河、呼格山一線為界,形成了暫時的對峙局面。
佔領燕周全境的目標還沒有達到,但國都已破,且俘虜了皇帝,雖然皇帝已殉國,從國家意義上來講,燕周已經滅亡了。兩國報捷計程車兵快馬加鞭,背插報捷的旗子,一路大喊“勝利!燕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