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年累月地按照規律運作不休,漫天的星斗已經按照鴻鈞老祖演化的大道有序執行起來。但光有日月星辰的執行,只是天外的變化,還遠遠達不到萬物的有序進行啊。上文我們的說盤古撥出的氣息變成風和雲,他的聲音變成隆隆的雷聲,四肢變成了東、西、南、北四方支撐天地的支柱,骨骼變成了高大的五嶽;肌膚變成了遼闊的大地,血液變成了奔湧的江河,汗水變成了滋潤萬物的雨露,毛髮變成了茂盛的草木。雖然說萬物生長靠太陽,盤古身體變化出來其餘的東西在那裡毫無規律也不行啊,大地上的萬物還是無法存活。怎麼辦呢?
所以鴻鈞老祖操心操到底,開始演化天地間的風雨雷電,讓天地間的水系按照規律執行以滋潤萬物。怎麼演化呢?就是今天我們今天聊的下面兩句:“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這兩句承接上文的“閏餘成歲,律呂調陽”,從每年每月的天文變化轉到自然現象的變化,開始講到雲雨霜露等自然現象的演變。
我們先說雲和雨,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我們還是從本源上來了解一下雲和雨。“雲”,象形字。甲骨文造字的字形是由兩橫加上一朵捲曲的雲構成,上面的橫代表天空,金文中的“雲”下半部分變為向右捲曲,其本義為雲彩。戰國時期進行篆文規範時分為兩個字。一種加形符“雨”作“雲”,從雨從雲,雲兼表聲音,成為形聲字,表示的是天上的雲朵,後來又簡化為“雲”;一種保持原本字形不變。隸書中沿用了篆書的寫法,將捲曲的雲變為橫平豎直的筆畫。一直到現代,兩個字又簡化成為一個字。
《說文解字》:“雲,山川氣也。雨,水從雲下也。”就是說雲是山川之氣上升變成了雲,而從雲中掉落的水便是雨。《黃帝內經》講:“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雲是和地氣相關的,地上的水汽上升到天空,而雨是天氣下降形成的,更注重於天地互動,陰陽轉換的過程。《呂氏春秋》中說“旱雲煙火,雨雲水波”。天地交感,雲氣蒸騰,化為雨雲,雨水也就從雲氣中降下來了。順帶講一下,“雲”的另外一個意思是“說、講”。例如我們經常講的“子曰詩云”。這裡不再細講了。
“雨”,象形字,古文字中雨的橫畫像天,豎畫像雨滴。“雨”字甲骨文上邊一橫像天空;下邊的小點像水滴。從天空中滴下的水滴便是雨。小篆中的“雨”字,“一”像天,“冂”像雲,“四點一豎部分”像水從天空雲彩間滴落下來。所以“雨”的本義是雲層中降向地面的水滴。
“騰”形聲字,最早見於篆文。在篆文中,從馬、從朕即滕。馬,表示和馬的動作有關,朕,也就是"滕"本義是水向上奔湧,二者相合便表示馬凌空躍起。這裡的“騰”表示地面上的水汽升騰的意思。
“致”,會意字,最早見於甲骨文,甲骨文從人從至,其甲、金文形體從“夊”像腳,表示行走;從至,像箭到達地面,表示到達。《說文解字》:“致,送詣也。從夊(sui),從至。”表示是送達,給予的意思。後來引申為導致、招致,後又引申為周密,精細。這裡“致”就含有導致的意思。
從上面講的來看,鴻鈞老祖為了促進大地上的萬物生長,把地上的水蒸騰到天上變成了朵朵白雲,有時也有烏雲,不一而終。然後他再將白雲因地制宜地轉移到需要的地方變成了雨水,降落到大地之上來滋潤萬物。但也不盡然,有的時候他擺弄不好,也會是洪水滔天。這全靠鴻鈞老祖的心情了。演化完成,鴻鈞老祖放眼望去,眼前的美景讓他感到震驚:太陽高高地掛在天空之上,照耀著大地。大地上的江河湖海里的水汽升了起來,如煙似霧,隨風縹緲。隨著水汽不斷上升,它們漸漸匯聚在一起,形成了潔白如雪的雲朵。雲朵們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飄蕩,變幻出各種奇妙的形狀,帶著無盡的詩意和浪漫,為廣袤的天空增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