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平選定了一片直徑1萬光年的星域,在這片星域的邊緣位置製造了一個定向白洞。
這個白洞與草帽星系核心黑洞的引力產生了交鋒,逐漸形成了一個空間通道。這個通道以它們自身的引力強度,還無法完全貫穿。
藉助人類科技的力量,黑白蟲洞終於貫穿並穩定了下來。
這是人類第一次嘗試製造如此巨大的超級蟲洞,幸好有深厚的蟲洞技術積累,非常順利的達成了目標。
接下來的空間切割就顯得非常簡單了,無非是空間變大了一百倍而已。更大的空間,熵增效應本身也會相應降低。
再加上有一個超級黑洞在外界,一刻不停的吸收暗物質對小宇宙進行充能,這個小宇宙的熵增想必會降低很多。
小宇宙穩定之後,經過計時器測量,內外的時間流速比穩定在1.5:1的程度,而且不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產生變化。
這樣的小宇宙,無論從宜居性、隱蔽性上來說,都比之前的那些蟲洞提高了十倍不止。只要沒人像陸平當年一樣挨個炸黑洞,應該沒人能想到,這裡面隱藏著一個一萬光年的小宇宙。
即便在四維空間去觀察,除非觀察者四維座標的投影,就在草帽星系的核心黑洞附近,否則也很難發現其中的端倪。
畢竟這個小宇宙的主體全部是獨立在三維本宇宙以外,只有一個通道會留下破綻。而這個通道只有不到一光年大小,還隱藏在黑洞內部。
一光年的通道雖然大,但是放在整個三維本宇宙的尺度來說,簡直可以忽而略不計。
完成了這個真正意義上的小宇宙之後,陸平在考慮要不要將這個黑洞的位置遷移走。
經過慎重考慮,遷移黑洞的速度只能達到萬倍光速,在有限的時間內根本遷不了多遠,還不如留在原地保持低調。
陸平前後製造了不少小宇宙,本人只進入過恐人文明的小宇宙一次。這個小宇宙的意義更大,陸平打算親自進去感受一番。
一艘飛船進入黑洞之內,穿過漆黑的蟲洞來到小宇宙之內。
這個小宇宙剛剛建好,目視效果非常狹促,就像一個封閉的大圓球,除了中心有些星光以外,四周都是漆黑一片。
小宇宙是有邊界的,他的邊界稱作空間壁。這些空間壁會反射小宇宙內的星光,這些星光反射回來就會在空間壁上出現映象。
根據小宇宙內發光星體離壁障的遠近,映象出現的時間從幾天到一萬年不等。
也就是說假如從現在開始,站在小宇宙中觀察小宇宙的星空,就會發現,它的星空每天都在向著周圍擴張。但那些後出現的星空都只是映象而已。
小宇宙就像是一個放大版的《楚門的世界》。
陸平駕駛著千幻戰艦,看著小宇宙內不斷增加的星空,內心感慨萬千。如果這個小宇宙長時間存在下去,就會像恐人文明的小宇宙一樣,看起來也會是璀璨無垠沒有盡頭。
那麼三維主宇宙為什麼沒有映象星空效應?
這是因為在主宇宙膨脹超過144億光年的時候,它的膨脹速度就已經超越了光速。也就是說從那時候開始,宇宙內部的一切自然光永遠都無法追趕上不斷膨脹的空間壁,因此就無法形成映象。
陸平看著眼前的景象,突然意識到另一個問題。
小宇宙與草帽星系的核心黑洞之間,如今算是一種物理連線,可以說是相互牽引的。小宇宙在沒辦法在四維空間中自行運動,而黑洞在三維本宇宙中時刻都是處於運動狀態的。
詳細來說,略去自轉不提,黑洞時刻都在公轉,而且還隨著所在的空間時刻處於超光速膨脹中。
是不是意味著,小宇宙與黑洞連線以後,在四維層面也是在同步運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