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這種運動是被動的,而且是處於四維空間層面,在小宇宙內部是無法發現的。這種情況就像是人在地球上,無法切身體會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一樣。
不然的話,恐人文明的小宇宙入口黑洞,在三維世界經過5500多萬年的時間,其與最初的位置肯定是有很大差異的。而它還能和小宇宙保持正常的連線,只能有這一種解釋。
如果能夠搞明白,小宇宙的這種運動背後的原理,是不是就能實現小宇宙的自主移動?
這就像人類發現了地球的自轉、公轉的特性之後,才逐漸掌握了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等等。從此才有了星際航行的可能?
如果把每一個三維宇宙,都當做四維宇宙內的一個星體,他們構成繁雜的四維宇宙星系系統。
那麼想要讓這個星體在所處的星系主動移動,它就得突破這些星系之間的不同“宇宙速度”,不然就得按照星系既定的軌道被動執行。
小宇宙不管多小,被從三維主宇宙分離以後,應該也是被四維宇宙內的星系所捕獲並束縛。
它與原本的三維宇宙應該是同處於一個四維星系單位之中,所以它們保持著一定的同步運動。加上它們之間還保持著連線通道,它們之間就很可能是完全相同的運動,看起來還像一個整體一樣。
小宇宙想要在四維星系中大範圍的進行移動,就得突破所在星系的“宇宙速度”,不然即便移動也永遠限定在該四維星系的範圍之內。就比如四級文明戰艦的短距離空間躍遷技術。
恐人文明的小宇宙現狀,可以證明四維宇宙星系的真實存在。至於是不是陸平構想的星系構成方式,這個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不論四維星系是如何構成的,三維本宇宙和小宇宙,肯定都處於某一個四維星系的約束範圍內。那麼這種宇宙速度就是必然存在的。
陸平將這個構想中,約束著三維本宇宙的四維星系,稱之為四維空間第一星系,簡稱為第一星系。將突破這個星系的宇宙速度,命名為四維空間第一星系宇宙速度,簡稱為第一星系宇宙速度。
可想而知,在第一星系之上,肯定還有更為複雜的星系結構。到時候根據其具體的構成,對應也會有第二星系、第三星系等等。
想到這裡,陸平不禁有些納悶:恐人文明的小宇宙技術更加完善和成熟,幾千萬年以來,他們有沒有發現這個規律?
正常來說,只要有點科學常識的人,在進入這種小宇宙之後,即便不能立即發現該規律,那麼在千百萬年之後,遲早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才對。
恐人文明為什麼5500萬年時間,都沒能解決這個問題?陸平憑什麼認定對方沒有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