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書上羅列的農作物種子,以及種植技術,能夠很大程度的改善百姓的生計。
向來兇殘好戰,詭計多端的北齊,居然會大發善心,給大周百姓帶來惠利。
靖安帝如何不驚訝?
北齊帝並無大智慧,心胸也不寬闊,這一封國書必定不是出自北齊帝之手。
應該是帝師的主意。
靖安帝揣摩不透帝師的心思,當初他在北齊國為質時,與帝師並沒有過交集。
只知道帝師驚才絕豔,被北齊先帝視作瑰寶。
這麼多年下來,帝師在北齊聲名顯赫,為百姓謀福祉,深受百姓愛戴。
靖安帝壓下思緒,合上國書:“帝師,這是何意?”
“陛下,北齊與大周兩國兵禍連結,苦的是百姓,亡的是百姓。您心裡裝著百姓,不忍心塗炭百姓,北齊敗北後,非但沒有再乘勝追擊,還願意與北齊化干戈為玉帛。”
帝師回道:“我們陛下很景仰您,指派臣帶農作物的種子,以及種植技術與工匠出使大周,改善百姓的生計。”
靖安帝很清楚,北齊輕視大周,帝師說的不過是場面話罷了。
北齊此次服軟,最根本的原因是齊王與使臣在大周。
大周的臣子垂下眼簾,不為所動。畢竟他們身在官場,這種漂亮的場面話,每日不知道要說多少。
“陛下,大周經歷戰火和天災,民生凋敝,百業蕭條。北齊奉上棉花種子,大周將棉花種植術推廣下去,百姓若不願意種植,朝廷可以設立木棉提舉司,僱流民與災民種植。”
帝師微微笑道:“此舉有效的解決了困擾各地的流民與災民的安置問題,將他們轉化成勞動力,極大程度上緩解了國庫的壓力。”
帝師的話一針見血,戳中了靖安帝的心事。
只不過他心中仍有顧慮,大周設立過木棉提舉司,嘗試種植棉花,只可惜工序落後,才沒有在民間流傳開。
眾臣卻是紛紛看向帝師,似乎在揣測他話裡的真假。
若是種植棉花,真的能安置流民,倒也算是解決了大周的一大難題。
只不過,北齊當真會如此好心嗎?
大臣們不由得交頭接耳,討論北齊的目的。
“北齊在各地設立了木棉提舉司,將種植棉花的技術在民間推廣開,棉花產量比絲麻高,價格低廉,不僅可以禦寒,還可以紡織成柔軟的棉布,深受北齊百姓的喜愛。”
帝師將眾臣的神情盡收眼底,繼續說道:“買棉布和棉花的人多了,對棉花的需求量增大,便需要更多的人力去種植,給百姓提供更多謀生的機會,百姓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北齊國庫有三成的課稅,來自於棉花。”帝師作揖道:“北齊願意助大週一臂之力。”
靖安帝眉心緊皺,神色愈發嚴肅。
因為棉花帶來的好處,對他充滿了誘惑。
畢竟大周缺銀子,缺糧食,不少流民等著安置。
即便如此,靖安帝也沒有鬆口,他信奉天上不會掉餡餅。
北齊給大周施以恩惠,相當於豺狼變成了溫順的綿羊,需要警惕他們背後隱藏的陰謀。
“大周如今缺糧食,北齊緊鄰著北境的應城盛產麥子,願意在三年內,無條件優先提供給大周。”
帝師再丟擲一個誘餌:“兩國互市,北齊願意減免大周商賈的關稅。”
大臣們難以置信地看向帝師,如果不是帝師站在北齊使臣的位置,他們幾乎以為北齊的帝師,是他們大周的帝師。
北齊不但給大周送農作物的種子,傳授技術,還賣糧食給他們,並且減免關稅。
這哪裡還是有著血海深仇的敵國?
分明就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