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鷺回到大夏已是一個月後。
經過朝堂幾次風波,鐵路公司的章程終於敲定。
股份制的構想讓勳貴和商賈士紳們爭相入股,漕幫、鹽幫更是積極響應。
他們不僅認購了大筆股份,還主動提出將原有運力用於運輸鐵路建設所需的材料和人力,為工程提供保障。
這段時間,大夏從現代運來的鋼軌和相關器具,也成了學習模仿的樣本。
工部官員和工匠們日夜攻關,終於開始小規模生產出第一批鋼軌。
雖然質量與現代標準尚有差距,但已經能夠滿足實驗鐵路的初步鋪設需求。
朝堂上,此刻熱鬧非凡。
關於鐵路線路的勘探和規劃成了新的焦點。
一些大臣摩拳擦掌,希望自己的家鄉能成為鐵路的起點或重要節點,因為這意味著商機、人口流動和巨大的經濟潛力。
“陛下,”一位戶部侍郎上前進言,“應天府至松江府確實是鐵路建設的最佳起點。但臣以為,松江一帶雖富庶,若鐵路能北延至揚州,便可直通漕運中心,連線兩京,效益必然更大!”
“陛下!”另一名工部尚書立刻站出反駁,“揚州雖重要,但松江府臨海,可接遠洋貿易,連線南北才是長久之計。臣以為,當以松江為重。”
劉鷺聽著他們的爭論,眼神冷靜,指尖輕敲御案。
對於鐵路的首段,他早已心中有數,但他並未急於表態,而是默默觀察著眾臣的反應。
就在爭論越發激烈時,高正從侍從間緩步走出,手中捧著一卷絹帛,恭敬跪下。
“陛下,高正有一賀禮獻上,或可為大夏鐵路勘探提供些許助益。”
“哦?”劉鷺微微挑眉,“呈上來。”
絹帛展開的瞬間,大殿內頓時一片安靜。
只見絹帛上繪著一幅異常精緻的地圖,標註詳盡,河流山川、城鎮關隘一應俱全,甚至還標註了不同地區的地形特徵和交通通道。
與以往那些粗略的地理圖不同,這幅地圖顯然是經過精心勘測,尺度精確,堪稱前所未見。
劉鷺的目光在地圖上掃過,眉間的喜色漸漸浮現。
“此乃何人所繪?”他抬頭問道。
地圖顯然是用精確的比例繪製而成,應天府及周邊的地形尤為詳盡。
河流的走向、主要道路的分佈,甚至某些重要的橋樑與渡口都被清晰標註。
可越看,他的眉頭就越微微蹙起。
雖然相較於這個時代普遍粗糙的地圖,這幅圖已然堪稱精妙,但與現代地理學的嚴謹相比,它依然顯得過於粗糙。
地貌的變化在繪圖中有所疏漏,比例也不夠精確。
但劉鷺心中卻升起了別樣的感慨。
這是大夏時代的地理學雛形,雖然不夠完善,卻已經顯示出近代地理意識的萌芽。
繪圖者顯然不再滿足於簡單的山川描摹,而是試圖用比例與邏輯去理解和表達這片土地的實際面貌。
這種努力,無疑是值得珍視的。
“此乃何人所繪?”他抬頭問道,語氣中帶著一絲好奇與讚許。
高正俯身答道:“陛下,此圖乃七君子之一,徐遊及其同伴歷時半年所繪。七君子才學過人,此圖便是他們奔赴應天府周邊數百里土地,實地勘測後所制。”
劉鷺點了點頭,轉身坐回龍椅。
“傳七君子覲見。”
不久後,七君子步入大殿。
他們雖是名滿朝野的奇才,但面對皇帝,依舊顯得拘謹。
領頭的是地理學家徐遊,他雙手持圖軸,恭敬跪下。
“微臣徐遊,叩見陛下!”
劉鷺點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