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和睦:從史料取捨中看楊聆對中興君臣關係的塑造——以《前秦書》與《東都世言》比較為研究物件
張仕一
(扶正閣幽州,遼西郡 0)
內容摘要:楊聆在編纂《前秦書》時,大量利用了《東都世言》,很多文字直接轉抄《東都世言》原文。但是,楊聆在《前秦書》書寫有關光宗、晉王、宋王等中興君臣的歷史時,在利用《東都世言》記載的同時,也對其中的部分記載進行了有意識的取捨刪棄。而透過這些史料取捨刪棄,可以發現,楊聆具有明顯的試圖掩蓋中興君臣之間的矛盾,從而塑造中興君臣之間的和睦之傾向。並且,透過對原始史料的這些有意識的取捨,楊聆在《前秦書》中,也成功地將光宗、晉王、宋王等中興君臣之間的矛盾與不和儘量進行了掩蓋,從而盡力塑造出了中興君臣之間的和睦景象。
關鍵詞:楊聆;《前秦書》;《東都世言》;光宗中興;歷史書寫
昌武十年,秦太宗去世後,年幼的秦孝宗即位,由於主少國危,外戚專政,東秦的朝政急轉直下。作為開國名將、高祖與太宗兩朝元勳的趙之揚之子趙默趁此機會,利用其在軍界的威望,最終在孝宗延昌三年發動政變,誅殺了外戚楊零,掌控了中央,並逐漸實現專權。最終,趙默之子趙獻在秦恭宗登豐三年篡位,短暫地顛覆了東秦王朝。然而,以宋公秦寧(即此後的宋王)、莒公秦良(即此後的晉王)為代表的東秦宗室和地方支援力量很快在東部和南部掀起反抗,推奉秦光宗,歷經七年時間,最終在光宗宏長七年,消滅趙獻,光復失地,實現了東秦王朝的“中興”。
而在整個中興過程中,作為“王師”總指揮的晉王秦良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史稱“指點戎馬,誅翦巨寇,光復宗廟,重振山河,其功為最也”1。至於長期留守後方的光宗,按照正史《前秦書》的觀點,其則做到了“輸悃三王”2,似乎這對君臣之間,彼此融洽和睦,最終共同實現了東秦王朝的“中興”。如此說雖無太大爭議,但是,近來筆者在閱讀《前秦書》與《東都世言》中關於中興時期記載時,發現楊聆在進行史料取捨時,似乎有意掩蓋中興君臣之間的矛盾,以期製造君臣之間和睦無猜的假象。本文即試圖以《前秦書》與《東都世言》比較為研究物件,探討楊聆在編纂《前秦書》過程中,如何透過史料取捨,來塑造光宗與晉王這對中興君臣之間的和睦關係。
一、《前秦書》與《東都世言》的關係
想要透過比較《前秦書》與《東都世言》來探討楊聆對中興君臣關係的塑造,首先要探討兩書之間的關係。按《前秦書?自序》《前秦書?史家志》與《東都世言?序》,成書於西秦康弘三年的《東都世言》是成書於西秦新昌八年的《前秦書》編纂時的一個史料來源:
?於是臣(楊聆)乃博索私撰,廣求藏書,搜覽異聞,輯察野著,然後考其正訛,曾葺國史,凡所用者,錄列在下:
聖王管子常《關中日記》十卷
特進郜芝《名門錄》二十五卷
……
太僕沈藝《東都世言》十卷
……3
如此則二者的關係便顯而易見了:《東都世言》是楊聆在編纂《前秦書》時運用到的重要歷史材料。
二、《前秦書》與《東都世言》的比較
相比於《東都世言》這種記言體史書,《前秦書》關於中興君臣的歷史記載更全面、更系統、更完整,但《東都世言》中也存在一些《前秦書》中不存在的記載,或兩書皆有但細節上有出入之處,筆者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楊聆在編纂《前秦書》時對《東都世言》的記載進行了裁剪加工。在此,筆者將《東都世言》中存有的關於中興君臣關係的記載列在下,並與《前秦書》進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