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並”,這表明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的變化會對身體產生影響,這種影響並非直接由外邪引起,而是內在的失衡。這就如同周易中陰陽的消長變化,外在環境的改變會引發內在的動盪。
“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這裡強調了生活方式和情緒對健康的重要性。周易哲學認為,事物的變化是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人的飲食、情緒等都是影響健康的因素,它們相互交織,共同影響著身體的狀態。
“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恆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這體現了周易哲學中對事物類比和洞察的重要性。醫者不僅要掌握診斷的技巧,更要理解其中的道理,如同在周易中透過對卦象的分析來理解事物的本質。
“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侯王。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緻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這裡反映了社會地位和身份的變化對人心理和身體的影響。周易哲學中也強調了環境和身份對人的塑造作用,這種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
,!
“凡風診者,必知終始,有知餘緒,切脈問名,當合男女。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藏空虛,血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風診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如同周易哲學中對事物的全面分析。人的情感、人際關係等都會對健康產生影響,醫者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綜合分析的能力。
“嘗富大傷,斬筋絕脈,身體復行,令澤不息。故傷敗結留,薄歸陽,膿積寒炅。粗工治之,亟刺陰陽,身體解散,四支轉筋,死日有期,醫不能明,不問所發,唯言死日,亦為粗工,此治之五過也”,這裡指出了醫術不精和不瞭解病情的嚴重後果。在周易哲學中,對事物的認識不準確會導致決策的失誤,同樣,在醫學中,對病情的誤判也會帶來不良的後果。
總之,《素問·疏五過論》中的這些觀點與周易哲學相互呼應,強調了在醫學診斷和治療中要全面、深入地瞭解患者的情況,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犯下“五過”,實現精準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為患者帶來健康和福祉。同時,也提醒我們在醫學實踐中要不斷探索和運用哲學思維,以提升醫學的水平和質量。
三、用周易哲學從幾個方面深度解析的:
陰陽平衡
《素問·疏五過論》中的生理病理現象可與周易中的陰陽觀念相對應。疾病的發生往往是陰陽失衡所致,透過調整陰陽達到平衡是治療的關鍵。
周易哲學視角下的《素問·疏五過論》生理病理現象解析
《素問·疏五過論》是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的重要篇章,它探討了疾病發生的原因和預防措施。而周易哲學作為中國古代智慧的結晶,蘊含著深刻的宇宙觀和人生哲理。將兩者相結合,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以及疾病治療的關鍵所在。
在周易哲學中,陰陽觀念是其核心之一。陰陽是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兩種力量,它們共同構成了宇宙萬物的執行規律。在人體中,陰陽也同樣存在著微妙的平衡與協調。《素問·疏五過論》中所描述的生理病理現象,與周易中的陰陽觀念有著緊密的對應關係。
從生理角度來看,人體的正常功能依賴於陰陽的平衡。陽氣主溫煦、推動,陰氣主濡養、寧靜。當陰陽處於和諧狀態時,人體的各個系統能夠正常運轉,保持健康的狀態。例如,心屬火,為陽中之陽,腎屬水,為陰中之陰,心腎相交,水火既濟,是陰陽平衡的體現。又如,肝屬木,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