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帶露滿園香,乳燕雙雙繞畫梁。好景偏逢人煩惱,幾回思母又望郎。”
臺上,梨園子弟唱做念打,長袖盈風。
臺下,一眾聽眾屏氣凝神,沉醉其中。
突然,空氣瞬間凝住,時空彷彿瞬間靜止。
臺上戲子面目灰白,舉手投足立在原處!
臺下聽眾目光呆滯,死氣沉沉臉色無光!
一切,彷彿增加了一個灰色濾鏡!
周圍遍佈詭異,空氣中安靜的甚至能聽見水滴滴下的聲音!
突然,一張戲子灰白的臉猛地出現在我面前!
我猛地打顫,意識瞬間清醒,望了望四周,一切如常。
臥槽,原來是一個夢!
……
我叫陳不三,上世紀末出生於中原地區的一個偏僻的小鄉村。
說起我這不三不四的名字,還得從我爹說起。
他說原本給我起的並不是這個名字,只是聽了算命的意見才改的。
到後面才知道這個名字的深意。
聽我媽說,我生下來身子骨就比別人弱了些,說話學步也總是比同歲的孩子要晚些,小病小災也是不斷,不過好歹還是慢慢長大了。
小時候,大人們總拿鬼怪之類的東西嚇唬我們這些小孩,讓我們晚上不要貪玩,早早回家,外面有吃小孩的妖怪。
那個年齡,雖然每次都會被嚇到,但心底裡還是認為這個世界上是沒有鬼的。
畢竟天天聽新聞聯播裡面唸叨,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裡,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是未來社會主義的接班人……
直到我八歲那年,發生了一件怪事兒,徹底顛覆了我的認知。
那個時候我才明白,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神秘的東西存在,甚至是一些科學都解釋不了的東西……
中原地帶,那個年代戲曲盛行,尤其以河南來的豫劇和安徽的黃梅戲最受村裡的老人歡迎。
許多老人,甚至是一些中年人,整日聚在一個黑白電視機或者老式的收音機前,聽著咿咿呀呀的戲曲,好不自在。
閒暇時節,十里八鄉還經常會有溜街串巷的戲班子經過。
每經過一個村子,就會在當地搭好戲臺,每天吃完晚飯點兒開嗓,一唱就是好幾天,老人們都管這叫“唱大戲”,按現在的話來說叫“巡演”。
對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來說,能夠在農忙時節的傍晚,大家夥兒搬著凳子聚在村口,時不時地一塊兒聽上這麼一種民間藝術,在日復一日忙碌的農忙時節裡,既是一種消遣,也是一件有盼頭的事兒。
時值七月,正是最熱的時候,這天,戲班子到了我們村,正準備等天氣稍涼些的傍晚再搭臺演唱。
村子的最東邊,有一條河,大人們說這是明清時期的故黃河,現在已經作為景點慢慢被開發,在當時周圍就是一片荒地而已。
河對面是隔壁村子,中間橫跨了一個破舊不堪,頗有些年代的橋。
橋的西側有一大塊空地,為了同時方便兩個村子的村民都來聽戲,所以就把戲臺地址選在了這裡。
日長夜短的夏天,吃過晚飯已經七點多了,各家各戶都挎著小板凳去村口參與這項文娛活動去了。
我也百無聊賴,於是也屁顛屁顛兒跟著我爸媽去了。
村頭離我家大概不到兩公里的樣子,幾家幾戶結伴而行,樂呵地聊著天,走一會兒就到了。
離老遠,就看到一個小胖子向我招手,這是吳凱,我從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小我半歲。
吳凱家和我家隔了兩戶人家,每天我倆都一起上下學,形影不離。
這傢伙長得白白胖胖的,和當時又瘦又小的我站在一起,就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