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顯雖然是藏族人,但他聰敏好動,軍事指揮才能和外交才能十分突出。
可惜最後出家為僧,並沒有養子留存於世。
而李參,字求我,號應宿,江蘇人,
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
17歲的李參,作為大明水師軍中的一名百戶,率領手下的水師百戶所軍士,跟隨鄭和參與下西洋,
後因從徵有功,被授於忠武校尉,積功累升遷至遊擊定遠將軍、總管府中軍。
實乃是鄭和水師軍中的一員虎將。
李參出身於“白衣宰相”之家。
其曾祖父李彰是南宋理學大師李侗的後裔。
李彰精通五經,兼長詩詞。
因他身處元朝,故隱居不仕,以四處開館教書授業,
於元順帝至正元年至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41—公元1368),攜帶妻女避亂,
先後教學於福州府的閩清、永泰和閩侯赤嶼鄉,
之後遷往江蘇太湖之地。
李彰膝下無子,只有3個女兒,後以小女李三娘與黃佑採結成連理,生下3個兒子,
長子早卒,次子濟才承父姓黃,三子儲才承母姓李,以繼承李家香火。
從此,太湖之地黃李村的李、黃兩姓皆有子支,並世代聯族合譜,和睦相處,繁衍不息。
李儲才後,生子李參。
李彰對曾孫李參特別關愛。
他因勢利導,一方面以《四書五經》教授李參,
另一方面傳授他《六韜三略》《秘本李家槍法》,讓其成長為文武雙全的謀略家,
,!
為其以後追隨鄭和下西洋建立不朽功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三月,
在李彰的主婚下,6歲的李參與下朱村朱省元家5歲的千金成親。
大明永樂5年,公元1407年,四月,
李參的兒子李金出世,李家又恢復四世同堂的格局,其祖父為黃佑採,父親為李儲才。
大明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
鄭和舟師第三次出洋前駐泊於長樂太平港,
並在周邊鄉村招募兵員。
時年17歲的李參,立志報國,毅然投筆從戎,辭別妻小,應徵入伍。
不久,他得到鄭和的賞識,成為其親隨百戶。
鄭和率舟師,到錫蘭山國時,
錫蘭山國國王亞烈苦奈兒,態度惡劣,頑固不敬,想滅了鄭和船隊。
鄭和覺察後,離開錫蘭山國。
回程時,鄭和再次訪問錫蘭山國,亞烈苦奈兒誘騙鄭和到國中,發兵圍攻鄭和船隊。
鄭和趁敵方傾巢而出,國中空虛,帶領2000多名官兵,
出其不意,突襲王城,破城而入,滅完錫蘭山國,生擒國王亞烈苦奈兒,並帶回大明,後被成祖所殺。
這次戰役,就是李參建議鄭和“圍魏救趙”,並且由他親自帶領軍隊攻下敵人的空虛王城。
大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夏,鄭和舟師回到大明,李參首立功勳,榮封忠武校尉之職。
大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冬,
李參再度隨舟師第四次出使西洋。
大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歸,也得厚賞。
大明永樂十五年至大明永樂十七年,即公元1417年—公元1419年,
鄭和舟師第五次出使西洋各國“宣德化而柔遠人”。
李參第三次隨舟師出使。
大明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二月,至大明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