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鄉的美譽,向來便為諸國所垂涎。
因此,這個條件,可以說是相當的優厚,甚至超出了驪陵君的預想。
因為他很清楚,自己其實並沒有太多的選擇餘地,要麼答應元武的條件,搏一個藩屬諸侯的名頭,以及三郡之地的基業,要麼就繼續留在長陵城中,蹉跎歲月,直到某天被楚帝的一紙詔書賜死。
相較之下,前者雖然同樣充滿了未知與風險,甚至可能遭到千古罵名,卻無疑要勝過後者太多,也更容易令人心生嚮往。
正常而言,以驪陵君這種庶出皇子的身份地位,就算順利歸國,不遭受迫害,能夠拿到幾個縣來作為食邑,便已經是邀天之幸了。
數代過後,也就是一尋常貴族的封爵家系,哪裡能比得上實封的諸侯王?
想通了這一關節,驪陵君亦是感覺心中一定,知曉自己已然沒有了別的選擇,只能一條路走到黑,盡力去完成元武所交代的任務,當下亦不再多說什麼,只是深深地看了對方一眼,俯身叩首道:
“楚人重諾,一諾千金,既已收下璽印,臣自然便不會再有任何的反悔。從今往後,熊悍願附驥尾,共謀大事!只盼來日功成,陛下莫要忘了今日之諾。”
“這是自然。”
元武皇帝的臉上,終於流露出了幾分笑意,虛扶了對方一把,和聲道:
“朕金口玉言,既出便無悔,你大可放心便是。朕還盼著你早日起事,成此大業,也好為你準備封王大典,共飲慶功之酒呢!”
“多謝陛下!”
驪陵君再度躬身一禮,只是這一回,他的神情與動作,都已變得無比堅定,整個人劍意勃發,如沉封多年的寶劍驟然出鞘,鋒芒畢露,再無任何的遲疑與彷徨。
元武皇帝見狀,亦是暗自點了點頭,對於驪陵君所表現出的心態與鬥志感到滿意。
只有真正不甘於現狀,有野心,有能力,也有一定把握能夠攪動風雲的人物,才能在接下來這場涉及兩國戰爭與內政的大戲中,起到足夠重要的作用,成為一枚關鍵的棋子。
若只是一個廢物,即便有著“楚國王子”的身份,也根本難以成事,反而只會成為拖累和破綻,平白壞了他好事。
“楚地遼闊,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帶甲之士以百萬計數,又有諸多修行宗門坐鎮,即便國內生亂,想要從外部攻破,也絕非易事。”
“不知陛下準備何時發兵,又以何人為將,從何處進攻?熊悍又需要做到哪一步,才算是完成了使命,可以迎來大秦的援軍?”
既然已經下定了決心,驪陵君便不再浪費時間,他微微向前探身,很快便主動問起了下一步的行動計劃,以及自己需要承擔的任務。
“春裡道路利於行軍之時,我朝便會正式發兵,大秦十三侯中,將至少會有半數隨軍出征,由朕親自統帥,兵分三路,攻伐楚國。”
“你要做的,便是在這之前,儘可能多地聯絡楚境內的反對勢力,許以重利,結為同盟,同時,再想法子散播謠言,挑動起楚帝與趙香妃一系,對那些門閥世家的打壓與清洗,迫使他們不得不反,主動求助於你。”
“如此,才能令你在最短的時間內,積蓄起足夠的力量,裡應外合,一舉功成。”
元武皇帝深深地看了驪陵君一眼,接著從袖中取出了一卷帛書,拋向了驪陵君:
“這是皇后與朝中諸公為你歸國所擬定的計劃,你可以拿回去仔細參詳一下,若有任何的意見與想法,皆可直接提出,朕會酌情考慮。”
“不過,在諸般事宜之前,你尚有一件最為緊要之事需要去做。”
“請陛下明示。”
驪陵君接過帛書,卻並未立刻展開,而是先向元武皇帝請教起了接下來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