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簡單。”
元武皇帝微微一笑,緩緩吐出了四個字來:
“取信於人。”
“取信於人?”
驪陵君聞言,先是一愣,隨即便明白了過來,皺眉道:“陛下是想要讓臣返回楚國之後,先拿出一些‘投名狀’,以向那些門閥世族們證明,臣確實已經背叛了楚國,倒向了大秦,是與他們一條心的,對嗎?”
“不是返回楚國之後,而就是現在。”
元武皇帝糾正道:“朕要你在這劍會上,演出一場好戲,公然‘揭穿’楚人對我朝的險惡陰謀、醜陋野心,激起長陵無數劍師、民眾的義憤,為伐楚尋得一個正當的藉口。”
“鹿山會盟在即,想要提前撕毀四朝共同簽下的停戰和約,並非易事,需要一個足夠分量與震撼性的理由,方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而你的出現,以及你所揭露的‘真相’,便是最好的理由。”
“到時候,朕會親自下場,跟你來一次指導性的切磋,展露出絕對的氣勢差距,讓你在劍意‘壓迫’之下,因心神恍惚而‘失言’,如此,便可保萬無一失,誰也無法看出,這是一場刻意為之的作偽了。”
聽到這裡,驪陵君已然完全明白了過來,知曉自己接下來需要做的,便是在這萬眾矚目的劍會之上,配合元武皇帝演一場大戲。
讓所有人都看到,自己這位“楚國王子”,是如何被大秦的皇帝“懾服”,就此“棄暗投明”的。
作為昔年秦王朝割地求和的屈辱象徵,在整個長陵乃至於秦境,自己的賢名雖然遠播,地位亦是近乎於王侯的行列,卻更有著無數在陽山郡那場大戰中、親屬傷亡的秦人,深深仇恨著自己。
看到自家的皇帝居然能透過這樣的手段,將敵朝皇子從一個“仇人”轉變成“盟友”,無疑將極大地振奮秦軍民計程車氣,同時也狠狠打擊楚國的聲譽,為即將到來的戰爭鋪墊好輿論與民心的基礎。
甚至,跟讓驪陵君返回楚國、煽動叛亂相比,眼前的這件事情,看似只是起始性的‘投名狀’,實則可能才是元武的真正目的所在。
只要明確了有成年的大楚皇子充當旗幟,得到了名義上的宣稱,那些已生異心的楚境權貴門閥,並不會在意這個皇子是否會親自過來聯絡,完全可以由專業的秦諜代替他,取代驪陵君的角色,去暗中串聯、策反。
換言之,當驪陵君真正站了位,在此次劍會上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後,他便沒有太多繼續存在的必要性了,只是個沒用的擺投,一聲令下,換一個秦國宗室來易容假扮,將其本人滅口,也未嘗不可。
究竟換與不換,全看元武皇帝的心情,以及他這個“原裝貨”是否還能體現出更多的利用價值。
當然,這樣的想法打算,元武自然不可能如實告知對方,點明其中的關鍵之處,只是神色和煦地望著點頭應允的驪陵君,走近幾步,輕輕拍了拍了他的肩膀,彷彿在表示安慰一般。
可那雙深邃的眼眸之中,卻是不帶一絲的感情,只有冷酷與算計。
驪陵君只覺得一股寒意順著對方的掌心直透脊背,滲入了自己的經絡氣海深處,似乎佈下了某種控制手段,心中不由得一凜,卻是不敢有絲毫的表露,只是低著頭,沉聲應道:
“臣明白了,定不會辜負陛下的期望。”
“很好!作為合作的第一步,待到劍會結束,朕更會讓徐福賜予你一批海外採集的珍稀靈藥、宮中秘傳的修行典籍,助你儘快破入七境……”
“要擔任那‘新楚之王’,逐一完成我交代的任務,提升實力才是根本,你若沒有足夠的修為,又如何能招攬得到真正強大的手下,鎮得住那些桀驁不馴的楚地門閥與豪強?”
對於驪陵君的“識時務”,元武顯然很是滿意,當即便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