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親徵本來不是壞事,原本大臣們也沒有太大的意見,百年前洪武太祖和永樂大帝不知御駕親徵過多少次,將北元蒙古餘孽打得一退再退,幾如喪家之犬,大明的國威一時竟堪比漢唐鼎盛,周邊無數蠻夷鄰國紛紛來朝,尊大明為宗主國,這些功績大部分皆是太祖和永樂皇帝親手打下來的。
然而今日大臣們如此反對朱厚照親徵,自然事出有因,太祖和永樂皇帝可以這麼幹,但你正德皇帝不行。
只因數十年前,朱家皇族裡出了一個不怎麼靠譜的皇帝,英宗。
這位皇帝其實是個很儒雅很有風度而且口才極好的皇帝,書讀得不少,實事也幹過許多,按理說實在不應該被滿朝大臣當成反面教材,可惜這位英宗皇帝骨子裡流淌的血液太過狂熱奔放,而且對身邊人太過信任,一旦信任便挖心掏肺,就跟當初朱厚照寵信劉瑾一樣。
被英宗寵信的人姓王,名振,算是劉瑾的老前輩,劉瑾弄權亂政,殘殺忠良,斂財索賄等等一系列壞毛病全部繼承了王振。
權力大了,人自然要有理想有追求,太監這個群體雖然殘缺,但是他們仍身殘志堅頗為勵志,權傾朝野的王振於是想幹點大事出來,好讓自己像鄭和鄭公公一樣萬古流芳。
於是王振像個傳銷騙子發展下線似的蠱惑英宗,鼓吹英宗效洪武和永樂皇帝那樣御駕親徵,立一番超越祖宗的豐功偉業。
英宗儒雅文靜的外表下隱藏著好大喜功的靈魂,二人一拍即合,於是出兵五十萬北征,聲勢浩大出關與瓦剌大戰。
最後的結果世人皆知,五十萬將士一敗塗地,無數大明的名將勛貴戰死,甚至連英宗也被活擒,這一戰在史書上留下了大明最恥辱的一頁。
土木之變成了大明皇帝和文官們心底的痛。這也是今日大臣們眾口一詞反對朱厚照親徵的最大原因。
朱厚照心中充滿了無奈,沒辦法,攤上那麼一個不爭氣的祖爺爺,連朱厚照自己都忍不住想罵他一聲「昏君」。
幸好朱厚照覺得自己比英宗強,強在他有一位忠臣能為他分憂。
秦堪說了一番皇帝御駕親徵的理由後,滿殿竟無一人出聲。
秦堪的話不容易辯駁,因為他把太祖和永樂皇帝都抬出來了。文官們天天掛在嘴上的天子守國門的氣節也抬出來了,甚至很直白地說當今陛下不是奶娃子……這些話可謂處處設了陷阱,文官們在朝堂上鬥了一輩子,焉能聽不出來?
滿殿一片寂靜,此時誰也不願意出來跟秦堪辯論,右都御史屠滽已氣得拂袖悻悻退回了朝班。擺出一副「我懶得跟你吵」的高傲嘴臉。
朱厚照見秦堪一番話竟佔足了上風,焉能不懂趁熱打鐵的道理?
於是趁著滿殿無聲,朱厚照站起身大聲道:「逆王謀反,生靈塗炭,朕御駕親徵是為鼓舞平叛將士們計程車氣,督促下面的武將官員迅速平定叛亂,令百姓生靈們少受幾日戰火肆虐。令天下子民少幾家妻離子散人亡的慘事,朕敢問諸卿,朕哪裡做錯了?哪裡昏庸了?讓朕安安穩穩坐在京師享受錦衣玉食,視飽受塗炭的江西百姓們的哭嚎慘叫如無物,這樣的皇帝有何資格坐擁天下?」
秦堪再次站出來補刀:「陛下離京,不止御駕親徵這一個目的,還可以看看從京師到江西這一路的風土人情,考核各地官府官員在民間的風評。瞭解百姓疾苦,將來改善民生,本國公敢問各位同僚,如此激烈急切攔阻陛下出京巡視,到底是何心思?地方官府每年給京中同僚們奉上重禮,難道就是為了堵你們的嘴,讓你們攔著陛下不準出京嗎?地方上有什麼東西是必須要捂住蓋子不能讓陛下看見的?」
這番話可謂誅心之極。殿內大臣們的臉色一個比一個難看。
京官哪個不收禮?每年地方官員進京述職,照例總要拜訪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