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泰嘆道:「陛下還嚴令宮人和太醫不準說出去,尤其不準讓太子知道,將來陛下若……若有何不可言之變,恐怕內廷外廷都要怪罪到咱們太醫院頭上,這可如何是好?」
高廷和慘然一笑:「還能如何?我等殉陵便是,陛下的病……眼看就這一兩個月了,劉兄,你我早早安排後事吧。」
哐!
門外一聲巨響,兩位太醫大驚,慌忙跑出來檢視究竟,卻聽得太醫院一名學徒莫名其妙道:「太子殿下為何一臉鐵青地跑了?」
劉文泰和高廷和聞言面如土色,雙膝一軟,抖抖顫顫地跪了下來。
第202章 虛假的戲
弘治帝罷朝兩日了,這在勤勉的弘治一朝是非常罕見的,六科道御史們集結於午門跪問原因,有宦官出來冷冰冰的一句「龍體微恙」便打發了。
御史們很理解,於是紛紛朝午門磕了幾個頭,齊聲恭請陛下保重龍體後便往回走,人一輩子難免三病兩痛,皇帝自然也不例外。
御史們好打發,但三位內閣大學士和內廷幾位掌印秉筆太監們可不好打發。
身居高位的他們自然有著更準確的訊息渠道,他們很清楚陛下的病絕非「微恙」那麼簡單。
文華殿的暖閣內,本是三位大學士辦公的場所,今日卻多了三位稀客。
稀客其實是熟客,司禮監掌印太監蕭敬,秉筆太監陳寬,和排名第二的秉筆太監王嶽。
執掌大明朝的內閣和內廷六位大人物同聚文華殿,實可謂少見。
內閣和內廷一直有矛盾的,大明皇帝立司禮監就是因為臣權過大,君權受到制約,於是從仁宣之後開始,皇帝想出了一個制約平衡的法子,便是設立司禮監,由身邊信任的太監代皇帝掌批紅權,遏制漸漸凌駕於君權之上的臣權。
這也是無奈之中的辦法,洪武永樂兩朝後,老朱家的後人脾氣漸漸變得斯文起來,此消彼長之下,大臣們的脾氣漸漸變得暴烈,如果這些暴脾氣的大臣有篡位謀逆之心倒還好說,拖出去殺掉殺掉便是,令大明皇帝們憋屈的是。這些暴脾氣們該死的竟一個個都是忠臣,一心為了江山社稷,而且口才一個比一個好,一張嘴便佔住了道德制高點,常把皇帝罵個狗血淋頭。
皇帝們打也打不過,罵也罵不過,更不敢隨意斬殺大臣。否則會被正義的史官們寫進史書,從此遺臭萬年,永不翻身。於是隻能眼睜睜看著朝堂內閣制度日漸成熟,眼睜睜讓大臣們把皇帝的權力分得七零八落,皇帝似乎變成了一尊擺設。永遠也不可能在金殿上酣暢淋漓地大散王霸之氣,那一句令人身心愉悅的「拖出去殺掉殺掉」的話也不能再隨便亂說了。
無奈之下,宣宗皇帝朱瞻基想了個辦法,那便是設立太監學堂,鼓勵太監識字,司禮監於是漸漸隨著內閣制度的成熟而權勢大漲,用太監家奴來牽制臣權的無限滋長,這便是宣宗皇帝的主意。
其實內廷的出現,並沒有給君權帶來太多好處,司禮監頂多隻起到了制衡外廷的作用。君權還是沒有收回來,不得不說,中國上下數千年的無數帝王中,唯獨明朝的皇帝活得最憋屈,最受氣。但偏偏就是這種內閣執政,內廷制約,都察院監督的三權制度,令明朝的國怍保持了近三百年。
成敗功過,誰人評說?
弘治一朝,內廷難得出了幾個不給天下添亂的好太監。比如蕭敬陳寬王嶽三人,所以三人與內閣的關係也一直比較融洽,偶有為自己所屬一系爭利奪權,耍耍心眼之事,也無傷大雅,總的來說,弘治朝的內外廷一團和氣。
今日文華殿暖閣的氣氛有些凝重。
弘治帝病重的訊息終究還是被少數幾個人知道了,今日暖閣內的六人便在此列。
皇帝病重,大行不遠,無異給內閣三位大學士和三